《赵城金藏》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一同被誉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800多年来,围绕着《赵城金藏》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特别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抢救藏经所付出的卓绝努力和巨大牺牲,体现了我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充分说明我党在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直接来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它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深厚的基石。
为保护《赵城金藏》,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和爱国志士共同抢救藏经,共同谱写了一段光辉历史。这不仅是中华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艰苦岁月中我党为古籍保护做出的重要范例,当为世人永久记忆。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和建军90周年,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让广大民众深入了解这一历史,缅怀先烈在民族危亡之际保护转移《赵城金藏》的义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7年8月11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赵城金藏》珍贵史料调查工作报告会,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临汾市文化局局长董凤妮,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范月珍,参与此次《赵城金藏》重要历史资料抢救性摄录工作的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际宁、原太岳区第二地委书记史健(李维略)之子李万里、国家高级编导葛芸生,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央电视台、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与专家50余人出席了报告会。
报告会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雁行主持,范月珍、董凤妮、李际宁、李万里、葛芸生先后发言,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材料,展示了《赵城金藏》的前世今生,讲述了革命先烈守护中华文明所付出了巨大牺牲,介绍了《赵城金藏》重要历史资料抢救性摄录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重要发现以及《赵城金藏》复制工作和后续揭示利用等计划。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7年6月正式启动《赵城金藏》重要历史资料抢救性摄录工作,并委托葛芸生先生及其专业制作团队承担拍摄工作。工作组于7月10日至25日赴山西太原、临汾、运城等6个地市,到有关地区党史办、档案局收集了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抢救《赵城金藏》的档案、史料等有关内容和资料,抢救性拍摄了现存碑铭、寺院、遗址、遗迹。此次拍摄全程近2000公里,走访各类单位、机构近30家,采访相关知情人20余位,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了解到更多在过去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如实地考察了绛县太阴寺,得到了《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阴资料,对判断太阴寺碑的性质,考证《赵城金藏》刊刻历史,厘清某些学说的不当结论,提供了重要证据;在探访解州天宁寺时,对天宁寺旧址的变迁有了实际认知,理解了崔法珍为何选在此处在此带领三千信徒展开刻经活动;在考察赵城广胜寺飞虹塔时,对塔内如何存放《赵城金藏》的状况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在寻访向国家捐献152件《赵城金藏》的张瑞玑先生故居的过程中,发现了相关资料,补充了国家图书馆馆藏《赵城金藏》来源的历史细节,充分体现了士绅阶层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重走八路军抢救《赵城金藏》路途中,找到太岳二军分区驻地和反扫荡中转移藏匿《赵城金藏》的亢驿小马岭的三口石窑,充实了抢运《赵城金藏》情报提供者穆彬烈士的生平事迹,确认并拍摄了扫荡中《赵城金藏》遇险的白素河,这些长期为人忽视的历史细节,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八路军为保护《赵城金藏》辗转各地的艰难与危险。
通过此次抢救性摄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初步形成了一份全面、系统、可靠的历史资料,对《赵城金藏》的传承保护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是继20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召开的“抗战时期古籍抢救保护史迹研讨会”之后,扎实开展的一项抗战期间古籍保护专题文献史料抢救整理工作。它不仅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高度契合,反映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挖掘、整理、阐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方面的主动担当,也彰显了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抢救保护古籍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做出的卓越贡献,对弘扬先辈先贤爱国主义浩然正气,启迪和教育后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后续将根据此次报告会的成果,做好《赵城金藏》珍贵史料的整理工作,适时组织专家召开相关研讨会,并与相关媒体共同合作挖掘《赵城金藏》蕴藏的文化宝藏。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