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7-04-27
作者:国家图书馆展览部 陈魏玮
编辑:赵洪雅
“民族记忆 精神家园——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虽然已经于2017年3月19日正式闭展,但是这个展览所带来的震撼和影响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给予了我们办展人很多的启迪和引导。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业界人士,还是普通群众,都对这个展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总体参观人数达到38.6万余人次,成为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以来参观人数最多的展览。

热幕落下,我们需仔细回顾下,一个书籍展览到底是靠什么东西吸引了大家?
重量级国宝首次亮相
明人胡应麟有言:“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而此次展览亮相的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仅比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晚59年,为国内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弥补了中国作为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故乡却无早期实物的遗憾。此展品与晚唐五代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及五代至北宋初刻本《弥勒下生经一卷》同时亮相,在世界印刷史上堪称标志性例证。很多人一进展厅就直奔位于展厅的中央展柜,一堵国宝真容。其中一件国宝还尚未修复,参观者通过修复前与修复后的对比,对我们古籍的修复技术啧啧称奇,而展柜后面投影墙修复纪录片的播出,让不少观众静下心来,了解这项传承文化的古老技术。

“小康”民愿传千年
1979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曾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不少观众在展览中惊喜的发现,“小康”并不是一个新时期才有的目标,而是秉承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不变的执着梦想。因为2000多年前的《诗经》版本《毛诗四卷》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表达了早在那个时候,人民就以“小康”来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千年古方焕新生
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以抗疟单体“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这不仅振奋了国人,更让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新的瞩目。因为青蒿素提取的关键——“当需生用”,避免高温破坏其有效成分,正是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获得的启发。展览特意以古籍《肘后备急方》配上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图片,让观展群众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思想领域,科学技术也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通过典籍的方式留存下来,至今仍有不少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诗词歌赋涵养民族精神
今年春节期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重新唤起了广大人民对中国古老诗词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而“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则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展示我国古代文学的成就,不施以说教,而是以耀眼的文学成就来潜移默化的涵养大家心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礼记·儒行》中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到曹植《白马篇》中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展览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戏曲小说,展示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辉煌成就,其中大量忧国忧民、卫国爱国的作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之一,也深深震撼了当代的观众。观展后的观众留言多种多样,但是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惊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更加热爱祖国了。正如一位读者留言:
“上大学之后对本国的文化与历史有了很多偏见,有种虚无主义之感。今日观展后则开始重新思考这些,认同民族文化与历史是国之根,民族之魂魄。”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在汪洋大海中开辟了路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少人对于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班超、郑和等人都略知一二。本次展览则是用“图文并茂+展品”的形式,将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经由丝绸之路所促进的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思想的交流和融和,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等进行了大量展示。正是这种文明间的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前进步伐,也为当今“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提供了极好的注解。

飞天梦想积蓄千年
每次神州飞船上天,都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自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以来,中国人在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虽然是在近几十年取得,但是飞天的梦想在中华民族却传承了几千年。从甲骨文、老子道德经、楚辞集注、再到淮南子,这些大家熟悉的古籍里均蕴涵着中国古人对于太空的向往和追求。而这些古人的飞天梦我们则可以借助这次展览窥得一二。展厅中央有一个特殊的展柜,展示的是2016年长征七号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搭载的国家图书馆特制线装典籍、国图读者卡以及搭载典籍的交接证书。其中就包括我们总结的记载“中国人航天梦”的古籍书影。中华民族厚重的软实力和飞天梦积蓄千年,终在一朝实现,让人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把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列为重点任务。
如今虽然这个展览已经结束,但它用一个个实例以及参观者的反响向我们证明了:典籍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还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世界科技强国的智慧源泉,为我们今天选择和坚持适合本民族发展道路和理想信念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石,是我们共同的民族精神家园。套用一句参观者的留言:“在这里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和文明的力量,这是一种人性的终极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