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时间:2017-01-11

12月26-27日,2016年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全省52家主要古籍藏书单位的80多位分管领导、业务负责人和部分一线业务骨干参加会议,总结、交流古籍保护工作的经验、教训,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瞻望未来的工作设想和规划。同时,会议还邀请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专家作主题报告。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雁行、浙江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倪巍、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徐晓军出席开幕式。倪巍处长在开幕致辞中总结并肯定了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良好形势和机遇,并提出,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首先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的方向,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去认识古籍保护工作;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出版等再生性保护手段和多形式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好古籍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倪处长寄语全省古籍从业人员,要在日常岗位工作中,加强个人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要有“专”的意识,努力使自己在某一专业领域成为专家。

浙江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倪巍致辞
会议组织了四场主题报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雁行介绍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将古籍保护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地方和基层对古籍保护的重视和支持。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雁行作报告
清华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刘蔷介绍了自己整理研究的工作成果,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寄语古籍工作者,要有事业心,做有心人,在平凡工作中发现乐趣,做任何事情都会“功不唐捐”。

清华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刘蔷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赵文友介绍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实践,指出古籍藏书单位开展数字化要立足于本职工作,从古籍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角度去做规划。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员罗琳围绕六种“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过程,分析、点评各自的优缺点,分享了自己在文献整理工作中的方式方法。

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员罗琳作报告
会议还邀请了云和县图书馆、缙云县图书馆、衢州市博物馆和绍兴市图书馆,几家收藏单位在大会上分别介绍了各单位在古籍库房建设、古籍修复工作和文献整理出版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为进一步深入研讨、交流,会议以“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编纂”、“读者服务与利用”、“古籍数字化与出版”、“古籍修复”四个主题进行分组式讨论。各组与会者积极发言,从各自工作实践出发,既有工作经验和方式的分享,也有不同思想和意见的碰撞;既有对难题的疑虑和困惑,更有对未来的憧憬与设想。达到了会议预期的研讨效果。

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徐晓军
圆满完成紧张又充实的会议议程后,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徐晓军对会议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徐馆长肯定了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希望今后不仅省内同行能多交流,各省的传统文化走亲也要有一个收官,向社会和财政交差。过去的十年,主要着力于库房等基础设施改善和普查等基础业务工作,今后的工作要紧跟“十三五”大局,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大力开展数字化工作,加强对业界和公众的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全省石刻文献调查工作,扩大文献收藏和利用的范围。徐馆长指出,新时期古籍保护工作不能仅停留于收藏、整理、修复古籍,而是要重点提取其中的文化脉络,为社会服务。
(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