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南京图书馆举行历史文献修复中心提升改造落成仪式。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主持仪式,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裴旭、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党委书记韩显红、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雁行共同为修复中心揭牌。谢水顺、黄润华、王红蕾、庄秀芬等古籍保护专家参加仪式。此举标志着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修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新落成的历史文献修复中心,在建筑面积、功能布局、设施设备、业务水平等各方面均有大幅度提升,综合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准,可称为业内先锋。
面积最大
文献修复室位于南京图书馆五楼北部,总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古籍专业修复室之一。修复室楼层高度近4米,环境宽敞明亮。采用中式装修风格,体现浓郁传统文化氛围。

安全保证
紧邻馆藏古籍书库,方便提取待修古籍及归还已修复古籍,最大程度地保证古籍出入库的安全。
功能齐全
根据古籍修复工作特点,整个区域分为修复工作间、专用纸库、设备实验区、展示交流培训区等四大功能区。
修复工作区:满足日常修复工作操作。内分上水区、普通工作区、珍贵古籍修复区、民国文献修复区、书画装裱区。
专用纸库:集中收藏修复用纸,分类保管。纸库前设有纸样展呈柜,可集中展示76种修复用纸。

实验设备区:集中放置高清修复台、文献修复除尘柜、宣纸打印机等大型古籍修复专用设备,以及纸张纤维检测仪、酸碱度检测仪、纸张厚度测定仪、纸张拉力检测仪、电动切纸机、显微镜等专业仪器,统一管理使用。
展示交流培训区:存放修复档案及修复专业技术资料,举办古籍修复培训、专业技术交流、读者活动等,积极宣传与推广古籍修复。
制度健全
在古籍收藏保护、交接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形成工作规范,制订《古籍藏品交接管理制度》、《修复场所安全责任制》、《修复场所应急预案》、《古籍修复年度计划》、《古籍修复质量验收标准》、《南京图书馆古籍劳务派遣修复人员管理规定》等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
业务拔尖
启动馆藏珍贵古籍修复计划,以珍贵文献修复项目,带动古籍修复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开展纸张实验有关科研。
龙头效应
以此为平台,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切实发挥全省古籍修复业务的龙头作用。同时推进古籍修复外包工作,让民间的专业公司参与古籍修复工作。
示范展示
继续与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联合办学,持续开展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的示范性基地。继续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举办古籍修复专业技术培训班。延伸与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的合作,推行古籍修复劳务人员派遣。
宣传窗口
大力开展古籍保护与古籍修复宣传,举办各类专题展览、修复专题活动,积极开展与媒体的合作,宣传报道古籍修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历史文献修复中心的提升改造,是南京图书馆2016年重点建设项目,是南京图书馆对古籍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也是南京图书馆党委贯彻落实“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又一重要举措。它的建立,与南京图书馆“国学馆”的开放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是“国学馆”做好服务宣传的重要保证。通过修复技术,为“藏书”“展书”“出书”“研书”,提供资源保护的基础,真正实现“护书”。同时,也为古籍数字化的实现提供更多的可能,进一步促进古籍保护、利用、研究一体化的实现。
近几年来,南京图书馆积极开展文献修复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古籍修复、课题研究、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早在2009年,即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古籍修复基地”。2014年南京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南京图书馆获国家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业务范围包括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文件、宣传品、档案文书等纸质文物的修复。2015年,再度入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未来,历史文献修复中心还将继续增强业务能力,切实发挥修复室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