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资介绍
师资介绍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简介

  1.杜伟生,男,1952年生,北京人。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项目传承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1974年进入国家图书馆,师承国家图书馆修复专家肖振邦、肖顺华,一直从事古籍修复与字画装裱工作。1990年和1996年,两次获中英学者基金会及王宽诚基金会奖学金,赴英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参加两馆的敦煌遗书修复工作。1991年,结合国内外的情况,改进传统技术,制定敦煌遗书修复方案,指导修复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1996年,试验使用机械及纸浆修补古书,制作出纸浆补书机样机并投入古籍修复工作,该项目1998年4月通过文化部科技司鉴定,同年获文化部科学进步奖。2001年,作为主要执笔者完成《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制定,该标准同年3月26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发布,2008年4月23日批准为国家标准,2008年7月1日实施。曾十余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著有《中国古籍修与装裱技术图解》。

  2.师有宽,男,1942年生,甘肃会宁人。甘肃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甘肃传习所导师。1959年进入甘肃省图书馆工作。1961年至1963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一期装修古旧线装图书技术人员培训班,师承张士达,学习期间,参加《赵城金藏》修复工作。回馆后,成立甘肃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组,一直负责西北地方文献修复,技艺精湛,培养多名修复人才。发表论文《我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1983年《图书与情报》第4期)。退休后,一直关心古籍修复工作,2007年受聘为甘肃省古籍修复中心修复顾问,亲自参与修复并指导完成清末民初地方剧本481册,12916叶。

  3.赵嘉福,男,1944年生,上海人。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辽宁传习所、复旦大学传习所、重庆传习所导师。1961年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1962年至1966年师从张士达先生学习古籍修复,此外师从版本学家潘景郑学习古汉语,师承碑刻高手黄怀觉学习碑刻传拓及装裱,师承曹有福学习古籍修复,并得到老馆长顾廷龙的细心培养。在上海图书馆长期从事古籍修复、碑刻传拓、书画修复装裱、篆刻等工作,曾任上海图书馆古文献保护研究所副所长。2004年退休后,任国家保护中心培训授课老师,先后到北京、桂林、天津等进行培训授课,并受邀前往重庆、成都、武汉等省市图书馆指导古籍修复技术。在近50年的石刻生涯中,其碑刻作品享誉国内外,无论是翻刻稀世碑帖还是临镌名家墨迹,均原韵尤存,真髓毕现,显示出超凡的功力。为当今国内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的全面人才之一。

  4.潘美娣,女,1944年生,上海人。中山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山东传习所、中山大学传习所导师。师承国家图书馆修复专家张士达、上海图书馆修复专家曹有福,1963年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随后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开始从事修复工作。近五十年的修复生涯中,曾参与修复上海博物馆藏成化年间唱本(嘉定明墓出土)、江苏太仓明墓出土古籍等珍贵文献,多次担任文化部或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各级古籍修复培训班主讲老师。现为江苏省文化厅纸浆补书技术项目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莫愁职业学校专家委员会委员。自2003年起,应邀成为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古籍修复专家,承担该馆特藏文献的修复保护、业务指导及人员培训工作。发表论文《太仓明墓出土古籍修复记》(《图书馆杂志》1986年第5期)、《弘扬民族文化、重视古籍修复》(1991年上海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中国出土古籍的修复》(1997年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天一阁登科录的修复》(《文物工作》1999年第6期)等,出版专著《古籍修复与装帧》(1995年出版),参与《中国历代装饰艺术纹样与造型》、《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等著作的编写工作。

  5.张平,男,1952年生,河北献县人。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湖北传习所导师。1987年开始在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师从著名古籍修复专家肖顺华和顾书强,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古籍与字画修复技术。参加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和已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样式雷”图档等国宝级重要文献修复方案的制定与修复工作。1997年应大英图书馆邀请赴该馆进行为期两月的工作访问。其间修复整理敦煌遗书残片数百片。2001年应毛里求斯文化部邀请赴当地举办档案修复技术培训班。为毛里求斯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培训档案修复人员17人,使毛里求斯17、18世纪的档案获得新生。2003年,主持完成《永乐大典》修复工作获得了业界、公众与媒体的高度评价。修复科研方面,与杜伟生同志共同完成的《纸浆补书机的研制》项目于1998年获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2007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对原有压书机进行改进研究,研制成功新型压书机;2011年,担任馆级科研项目《古籍修复案例分析》项目负责人;受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委托,参加研制古籍修复用淀粉提取机、多功能裱案、拉染机、浸染机等设备,国家专利局已批准上述四台修复设备的实用新型专利。2000-2008年参与编制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国家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行业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受劳动部和文化部委托,参与起草了《国家职业标准-文献修复师(试行)》,四个标准已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文化部向全国发布实施。合作撰写出版《古籍修复案例述评》等三部著作,独著或合著发表论文十余篇。

  6.杨利群,男,1958年生,云南昆明人。云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云南传习所导师。师承父母杨福、杨敬仙学习修复。1977年进入云南省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至今。1979年参加了文化部在上海举办的古籍培训班。2009年、2010年获得云南省图书馆创新奖。担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第八期、第十四期古籍修复培训班和第二期古籍修复提高班的任课老师,与此同时指导云南省图书馆多名年轻修复人员学习修复技术,培养省内外一大批古籍修复人才。修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祐刻明修本《鄂国金佗稡编二十八卷》、明嘉靖刻本《雪山庚子稿不分卷雪山始音二卷仙楼琼华不分卷》、明嘉靖十三年(1534)黄省曾刻本《水经注四十卷》、等百余种汉文古籍及彝文、藏文古籍,技艺精湛,富有创新性。

  7.万群,女,1966年生,河北沧县人。天津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天津传习所导师。1987年进入天津市图书馆工作。1994年受天津图书馆委派,到国家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技术,师从杜伟生和张平两位专家。经过近20年的工作实践,目前已全面掌握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并在修复过程中创造性运用“挖衬”、“金镶玉蝴蝶装”以及“掏补”等技术手段,对丰富古籍修复技术作出了自己的努力。2011年被评为“文化部行业高技能人才”。承担并主持天津图书馆国家级修复中心建设,主持完成多个馆藏善本古籍整理修复项目,并为中国博物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单位修复珍贵古籍善本。多次担任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授课教师,为全国各级图书馆培养一批合格专业人才。发表论文《南洪北孔轶文轶诗钩辑》、《传世古彝文珍贵手稿整理修复研究》等十数篇。

  8.胡玉清,女,1960年生,北京人。国家图书馆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浙江传习所导师。1982年进入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近30年。师承国家图书馆修复专家肖顺华、杜伟生学习修复。参加馆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敦煌遗书》《西域文献》等重要馆藏文献的修复工作。重点从事敦煌遗书修复工作近20年,完成修复敦煌写卷近千卷。2007年为北京市文物局修复经折装血经一件,同年还修复《元官藏》一册。2009年与北京大学合作对馆藏西域文献的研究与修复项目,修复纸质文献共计428件,是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中的翘楚。2008年7月在韩国参加中日韩三国文献保护与修复会议,并做大会发言;2005年4月参加国际敦煌项目第六次会议,并做大会发言。发表论文《敦煌遗书中常见破损及其修复琐谈》(《国际敦煌项目第六次会议论文集》,2007年5月),《敦煌遗书“为86号”的特点与修复》(收录于《古籍保护新探索》,2008年6月),《敦煌遗书修复例说》(《Cooperativ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in ASIA》,2008年8月)。

  9.林明,男,1967年生,江苏邳州人。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山大学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主任,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中山大学传习所导师。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1990年进入中山大学图书馆,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信息学院文献保护与修复中心2002-2003年访问学者,并学习西文修复。2002开始从事修复工作。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民国时期文献原生性保护研究》、广东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文献保护技术学”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及中山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10余项。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西文古籍修复专家,先后完成Royaumes De Siam(Paris,Librarie Hachette Et Cie,1872),Otfrids Evangelienbuch(Halle,Verlag Der Buchhandlung Des Waisenhauses,1882)等多部珍贵西文古籍的修复工作。2013年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中山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著有《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研究》、《文献保护与修复》、《黄士陵印存》等,并有参编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10.童芷珍,女,1950年生,浙江宁波人。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古文献学专业(古籍保护方向)硕士生导师,国家职业技能(文献修复师)鉴定考评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复旦大学传习所导师。1972年进入上海图书馆,师从上海图书馆修复专家潘美娣学习修复,从事古文献修复工作近40年。曾任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部主任,在文化部图书事业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局等委托举办的古籍修复人员培训班任教,并曾应香港市政总署公共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中央图书馆、台湾“国图”等邀请,赴港澳台等地讲授古文献修复课程。主要讲授《古籍装帧与修复技术》、《书画装裱技术》等课程。修复宋刻本《左传》、清康有为手稿《大同书》、郭沫若手迹《鉴真东渡》、明刊本《谈尘二卷文字禅一卷》等一大批国家一、二级古籍文物。在《图书馆杂志》、国际图联图书保护新闻刊物、澳门“两岸三地图书馆事业论述”等杂志发表《古文献修复使用材料——浆糊》、《珍贵图书保护修复谈》、《发展与提高港澳地区古文献修复工作》等多篇论文。著有《古文献的形制和装修技法》、《古籍装帧与修复技术》等,合作编撰《图书馆工作手册》、《清代朱卷集成》、《中国年谱辞典》等。

  11.张品芳,女,1967年生,上海人。上海图书馆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上海传习所导师。1985年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1989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2003年于上海博物馆进修“古旧书画修复装裱技术”。师从我国当代著名古籍修复、金石碑刻家赵嘉福先生,从事古籍修复、书画拓片修复装裱、碑刻传拓已有27年。2009年担任上海图书馆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于修复装裱,不仅技艺精湛,而且非常全面,对古籍善本、抄本、碑帖、盛档等历史文献的修复,都能做到“整旧如旧”,有妙手回春之能。曾主持上海图书馆藏张照书法及慈禧亲笔题款清末旧画等多个重大修复项目。另又主持“馆藏清代文献用纸”,“第2代防蠹纸”等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数项,获得业内专家广泛好评。参与摹勒王羲之《丧乱三帖》、王昶手迹等诸多石刻项目。2012年起,担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授课老师。2013年应吉林省古籍保护中心之邀,为“碑帖拓片整理与鉴定培训班”授课。2014年受邀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第二期全国传拓技术培训班”授课。多次代表上海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宣传碑刻文化、现场演示传拓技艺。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至今,经常为前来参观的中外来宾,现场演示传拓技艺。

  12.邢跃华,男,1960年生,山东济南人。上海图书馆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上海传习所导师。1985年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1989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师从我国当代著名古籍修复、金石碑刻家赵嘉福先生,于碑刻传拓、古籍修复以及书画装裱等技艺皆得赵氏真传,系赵先生入门弟子。从事此行业26年,在江南园林、寺院及名胜古迹留下诸多作品,所采用的传拓手法与一些北方流派不同。目前从事上海图书馆藏约22万件碑帖的修复工作。担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第一期全国传拓技术培训班”、“第二期全国传拓技术培训班”、“第一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第一期全国碑帖拓片修复技术培训班”等培训班的授课老师。参与摹勒王羲之“丧乱三贴”等石刻项目。多次代表上海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宣传碑刻文化、现场演示传拓技艺。

  13.邱晓刚,男,1958年生,江苏吴县人。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南京传习所导师。1977年插队,1979年调入南京图书馆开始从事文献修复工作;1980年师承潘美娣老师学习古籍修复技术;1982年师承原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国手张士达先生继续学习古籍修复技术,开始纸浆修复古籍的研究工作。1989年作为古籍修复专业特殊人才,被南京大学图书馆从南京图书馆引进至今。1990年经过其近十年研究的古籍、书画、纸质文献纸浆修复技术通过江苏省文化厅组织的专家鉴定,1993年该项目获江苏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开班“纸浆修复技术”培训班。2009年其《古籍、书画、纸质文献纸浆修复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同年被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聘为兼职教授。三十多年来先后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

  14.朱振彬,男,1962年生,北京人。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全国技术能手。1980年进入国家图书馆,师从古籍修复大家、有古籍修复“国手”之称的张士达先生。在三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修复了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及宋、元、明、清等一批珍贵的善本古籍。目前,朱振彬是国家图书馆修复经验最为丰富、修复技术最为高超的在岗修复人员,也是古籍修复行业为数不多的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在修复过程中,既秉承传统修复技术,又不墨守成规,结合实际修复对象,不断创新修复技术与技法,如在对《永乐大典》的修复工程中,开创性地运用“掏补”的修复技术方法,对破损的大典进行修复,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大典的原貌。在运用传统手段对古籍善本进行修复的同时,注重运用新工艺与新技法,如对古籍进行去酸工艺处理的运用,对古籍进行“金镶玉”装帧时,采用装帧新技法,使之更加符合古籍修复与装帧的“整旧如旧”原则等。近年来,朱振彬还牵头进行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专项修复工作,并承担一定的古籍修复教学工作。如对新同事及兄弟馆来学习的同志进行技术指导;担任首都职工大学国家图书馆分校古籍修复大专班、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等机构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的授课老师。通过这些工作,既培养了古籍修复人才,也传承了古籍修复技艺。

  15.徐建华,男,1951年生,北京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1974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师从书画装裱专家杨文彬。从事古书画装裱修复工作至今。2012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装裱修复代表性传承人。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等国宝级古代画卷,被称为“故宫画医”。

  16.魏立中,男,1968年6月出生,浙江人。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馆长,杭州木版水印非遗传承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木版水印名家陈品超、张耕源。擅长绘画、雕刻,一直从事传统木版水印画创作,作品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2012年荣获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成果保护大展突出贡献奖”;2014年荣获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目前,十竹斋已经用木版水印复制了《富春山居图》、唐868年王玠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牛图》、《雷峰塔藏经卷》、《十竹斋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唐玄奘西行图》等重要作品,堪称木版水印在新时代的复兴。

  17.师玉祥,男,1949年生,湖南长沙人,湖南图书馆馆员。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在北京市中国书店学习古籍修复技术。回馆后一直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修复了本馆藏善本、族谱、信札等大量古旧文献。2009年退休。近四十年的修复实践中,能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修复知识,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修复成果得到了内行专家的一致肯定。修复代表作有明万历刻本《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明刻本《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明刻本《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稿本《云山读书记》、明刻本《近思錄》十四卷、明万历刻本《龙溪王先生语錄钞》八卷、明刻本《金文靖公北征錄》二卷、清抄本《唐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卷等。

  18.李仁清,男,1963年生,河南人。现为河南省级非遗传承人,从事传拓工作30余年。1982年进入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工作,师从野外传拓专家王雨刚。其间为河南省碑刻、石窟的“四有建档”做了大量传拓工作。1988年参与了河南省中小型石窟、古桥和小浪底等项目调查与测绘,并对高浮雕拓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随后几年,高浮雕传拓足迹遍布河南、上海、南京、山东、陕西、山西等省市。传拓技艺日臻成熟。2008年4月出版了《中国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5月在广东岭南画院举办了“李仁清个人拓片展”,受到业界一致好评。在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和“丝绸之路”申遗中。高浮雕拓片建档被列为精品档案。近年来,对河南省中小型石窟文物拓印建档项目、北宋皇陵圆雕和桂林高浮雕摩崖造像进行了传拓。

  2010年河南卫视为高浮雕传拓技艺,制作《拓片人生》专题片;2012年《中国文化报》和2013年《中华遗产》杂志等,分别对高浮雕传拓技艺进行了长篇报道。2016年6月18日至26日《大国工匠》剧组拍摄。

  19.马萌青,男,1963年生,回族,国家级传承人。1981年高中毕业后进入金陵刻处工作,先学习印刷一年,掌握整套印刷工艺。1983年开始学习木刻雕版,师从第五代雕版传承人周保伦师傅和王金禄师傅学习木刻雕版和修版技艺,经过35年的学习与实践,已能熟练掌握刻版、补版工艺并带徒授业。2012年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代表传承人。2013年被评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代表作品有日本灵云禅寺院雕刻《西源录》经版一套,云南昆明圆通寺《圆通寺佛经》手工印刷100套被入昆明圆通寺收藏,南京市栖霞山旅游开发雕刻了由栖霞寺方丈隆相大和尚题写的“上普栖霞”牌匾等。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