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精神,创新古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储备古籍事业后续力量,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首都图书馆(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在京高校开展“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
2025年4月24日上午,“‘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园)图书馆主馆三层报告厅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包含两大内容,一是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剑教授给北京师范大学学子做古籍整理与保护相关专题讲座,二是开展古籍修复与保护相关展览。
活动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显芳、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萨仁高娃先后致辞。

王显芳馆长向各位领导、来宾、讲座主讲人、主持人致以诚挚谢意。他向大家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完成馆藏古籍普查4万余条,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等多部成果。2016年建成现代化古籍修复室,累计修复破损古籍三百余册近20万叶。同时通过传习所推动修复技艺的传承与教学,就在一周前的4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修复师葛瑞华老师以优秀的成绩顺利出师结业。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还持续推进古籍数字化进程,并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展览、讲座、课程及各类传统技艺体验活动,让古籍走出书库,走进师生生活。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将持续深化古籍保护研究,培养专业人才,守护中华文化遗产。

萨仁高娃主任肯定了北师大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介绍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2023年以来开展“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历程,希望借助高校力量推动古籍保护与研究人才的培养。

作为主办方的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首都图书馆(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均有数位领导和同仁参加开幕式。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首都经贸大学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都联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的领导与同仁也受邀参加此次活动。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婧主持。

主题讲座
专题讲座环节,张剑教授发表了题为“近些年日记整理情况与未来展望”的精彩演讲。他追溯了中国古代日记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日记起源至晚可追溯至西汉,到清代进入全面繁荣期,至近代而鼎盛,不仅存世数量多,整理成果也多。他用大量实例,呈现清代及近代日记整理的特点:组织化(国家规划引领、丛书规模化)、大型化(超百万字长篇涌现)及广泛化(作者涵盖不同民族、阶层、性别)。

接着他对当前日记整理现状做了几点反思,包括重复出版、精品缺乏、影印瓶颈等,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搜罗版本要全面,整理日记要全息,须以创新度(是否初次整理)、难易度、重要度来衡量整理价值。
最后,张剑教授还引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刘宁研究员在2024年全国政协大会上的提案《进一步完善古籍工作项目评价与人才奖励机制》,建议国家层面重视古籍整理人才奖励机制,为古籍整理与保护事业吸引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剑之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嘉宾主持,她对张剑老师的讲座作了精要总结,指出此次讲座体现的前沿性、体系性和方法论对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等学科具有重要启发,鼓励大家从讲座中汲取营养,在研究中发现和使用新材料、新方法。她还借此机会建议学子们增强与学界对话,与社会接轨,从而找到自己的学术立足点。
现场有4位听众对主讲人提问。张剑教授一一作了耐心而精妙的解答。
线上线下共有来自北师大多个校区的200余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均有教授莅临讲座。
此次讲座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大型学术讲座“树人大讲堂”(原“专家讲座”)2025年第2期(总第441期)。本学术讲座从1990年延续至今,是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内容和有益形式,已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古籍修复技艺与成果展
讲座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葛瑞华老师带领嘉宾和同学们在图书馆一层大厅参观了“古韵今辉 匠心传承——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与成果展”。展览呈现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暨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的基本情况、古籍修复相关知识与技艺,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的成果等。

此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以上,欢迎同学们前来观看。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