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图书馆中华经典传习所2024年粤韵国学吟诵班第二期成功举办
|
|
7月15日—7月22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广州市古籍保护中心指导,广州图书馆中华经典传习所策划的“粤韵国学吟诵班”第二期课程在广州图书馆东山书苑举办。本期课程共设5讲,招收20名同学参加学习。
7月15日,首讲由诗词专家石牛讲授《由诵及作——青少年学诗作诗应如何利用粤语理解其中的“气”》。石牛老师首先向学员们普及了中国古典诗词从先秦到两宋的发展史,并用时下热门的ChatGPT辅助解读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和音韵美。学员们对这一新颖的工具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石牛老师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对粤语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的发声特点及蕴含的情感进行解读。

书声朗朗响东苑(陈智颖摄)
7月16日,由分春馆再传弟子、广州诗社社员、中华乐府学会吟诵研究会会员陈丽婵老师主讲《粤语吟诵——“醉”美读书法》。陈老师首先向学员们介绍了何谓“吟诵”,对自晚清陈澧、朱次琦以来粤语吟诵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为例,向学员们讲解了因音定调、因律行腔、因声寄情、因韵玩味、促音醒意等“粤语吟诵的基础与技巧”。

粤韵悠扬吟诗词(徐山河摄)
7月18日,由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学校美育专家谢东笑老师主讲《听古琴,唱古诗》。谢老师以一曲《高山流水》开场,接着向学员们展示古琴的形制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谢老师向学员们解析并领唱了五首经典古诗《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春晓》《游子吟》《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介绍了它们的乐谱、音节特点及格律知识等。学员们被谢东笑老师高超的表演所感染。大多学员第一次唱古诗,都感到新奇和有趣。

古琴动听诉衷肠(刘璐摄)
7月19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外聘书法老师,李可染青年画院画家,全国少儿书画金奖辅导老师杨木珍博士主讲《如何看懂一幅书法》。杨老师从汉字的起源及历史演变讲起,介绍了不同书体的特点,以部分书法作品为例向学员们讲解了书法品评的标准(神品、妙品、能品)、书法的美感表现(笔法、字法、章法)等知识。学员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开笔、握笔等知识,体验了书法写作,并在白纸扇上书写自己喜欢的字句,杨木珍老师也应邀为感兴趣的学员作了示范。

领略书法之美(张文燕摄)
7月22日的课程为成果展示。在冯蕾、刘璐两位馆员的带动下,学员们温习了课程中吟诵过的诗词,并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广州图书馆向学员们颁发了课程结业证书和研学证书,本期“粤韵国学吟诵班”至此圆满结束。

学员们和工作人员合影(于会强摄)
广州图书馆中华经典传习所是2023年9月1日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评审通过的华南地区首家中华经典传习所。“粤韵国学吟诵班”是广州图书馆中华经典传习所面向有志于学的中小学生打造的以“弘扬广府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为愿景的全免费、公益化、系统性的国学教育课程。“粤韵国学吟诵班”以《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为主要参考书目,结合普通话和粤语,通过对国学经典特别是经典诗词的诵读,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土语言融合推广的一次创新尝试。课程采取学员制的形式,学员经考核通过后授予“粤韵国学吟诵班”结业证书及广州图书馆研学证书。
来源:广州图书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