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培训动态
培训动态
2024年浙江省古籍修复(理论)培训班在绍兴开班

5月27日,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绍兴图书馆执行协办的“2024年浙江省古籍修复(理论)培训班”在绍兴开班。全省市、区、县级图书馆及古籍收藏单位古籍保护工作人员60人参加培训。浙江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胡海荣,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副局长葛建民,国家图书馆修复专家、授课教师代表朱振彬,绍兴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馆长那艳等出席开班仪式。

培训班开班仪式

葛建民副局长在开班致辞中表示,保护和修复古籍,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担当。绍兴留存了丰富的古籍文献,在历时近十年的古籍普查工作中,锻炼培养了一批能力强、专业精的古籍保护专业人才,并在古籍保护机制建立、普查登记、修复抢救、数字化复制、整理出版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一家图书馆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三家入选浙江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中绍兴图书馆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古籍修复中心”,上虞区图书馆、诸暨图书馆为省级修复站。

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副局长葛建民致辞

胡海荣馆长在开班仪式上指出: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中,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化古籍工作的一项保障条件。古籍保护工作分为原生态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个方向,良好的存藏条件是保护古籍的基础,优秀的修复技术是为古籍“续命”。所以,古籍修复是古籍原生态保护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也是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胡海荣馆长提出,修复人员业务修养的提高,除了专业技能的训练,还需要有古籍综合理论水平的自我要求。他对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提出了“三个心”的要求:一是要有甘愿坐冷板凳的恒心,二是要有成就大国工匠的决心,三是要有为往圣继绝学的道心。

浙江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胡海荣讲话

本次培训班的设计,将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分开进行,理论学习面向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浙江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浙江省古籍保护达标单位以及开展修复工作的公藏单位的工作人员;实操训练更具有指向性,面向全省古籍修复网络体系的组成单位的业务人员,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使全省古籍修复网络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运作,以点带面,带动全省更大范围的古籍保护修复工作的展开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此次培训班邀请了来自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古籍保护与修复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培训内容既有宏观的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讲述,也有具体的修复项目与案例的解读;既有传统典籍的修复,也有精平装图书的修复;既有图书文献的修复讲解,也有碑帖拓本的装帧工艺展示;既有现代科技脱酸技术的介绍,也有修复材料的制备与信息记录方法教学。受邀前来授课的专家学者既有具有多年实践经验和丰富理论修养的业界大咖,也有具备古籍保护科学系统研究的行业中坚力量,都是国内古籍保护修复界的权威和翘楚。为期四天的培训,旨在引导学员树立先进的古籍保护理念、丰富修复理论知识储备、开拓专业视野、提升实践能力,以期为古籍保护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开班仪式现场

开班仪式结束后,国家图书馆朱振彬老师开始本次培训的第一课,《遵循古籍修复原则开展“天禄琳琅”专藏修复》。

朱振彬老师授课

浙江省自2014年起构建全省古籍修复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了以浙江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院两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杭州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绍兴图书馆三家省级古籍修复中心以及十九家省级古籍修复站组成的三级构架。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将以此次培训班为契机,重新启动修复网络体系运作,加强全省古籍保护与修复人才队伍建设,以点带面提升全省古籍修复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开展修复专业技能人才储备,推进全省修复人才梯队建设。

来源: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