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培训动态
培训动态
中山大学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教学团队获首届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近日,中山大学公布了首届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该校信息管理学院、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学团队完成的教学成果“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卓越人才‘四力’培养体系”荣获特等奖。该成果由程焕文教授主持,周旖、林明、王蕾、张靖、肖鹏、唐琼、张琦、张珊珊、陈莉等教师共同完成。

  “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卓越人才‘四力’培养体系”教学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适应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人才为目的,构建出了一套聚焦培养具备修复整理能力、活化传承能力、保护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合称“四力”)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和国家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大战略需求,该成果紧扣我国现有高校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不足,重点解决了该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中的4个教学问题:

  (1)缺乏全国统一的学科专业设置的问题;

  (2)人才培养层次集中在专科以下的问题;

  (3)培养方案设计系统性不足的问题;

  (4)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定位欠缺的问题。

  针对上述教学问题,该成果提出了一整套成熟且具有示范效果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第一,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构建能力体系

  持续开展有关全球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教育进展、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发展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战略需求等专题的调研、专家咨询和学术会议,如先后承办多届全国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论证会等学术会议,撰写多篇相关的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从而以国际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专业建设和我国文化强国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出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四个核心能力,即修复整理能力、活化传承能力、保护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图1 教学团队主办的学术会议与参与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二,以能力达成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

  教学团队将修复整理、活化传承、保护管理、科研创新4个核心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整理-修复-保护-数字化”全链条、全过程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整个课程设置包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技术与实践类课程、选修课课程等5个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反映专业中最基本、原理性的知识体系;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力求充分体现各个方向鲜明的专业特点,具有“脸谱”特征;选修课程的设计以提升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设计了人文、管理和技术3个模块。

  

  图2 以能力达成为目标的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图3 专业选修课体系及逻辑关系

  第三,以实践科研为驱动,创新培养路径

  一方面,以中山大学图书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中山大学传习所、文献与文物修复中心为实训中心,聘请资深馆员全过程深度参与专业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的授课。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依靠实践基地和实践导师的独特资源,以“课程名称统一、实践内容精准、一方向一方案”为实践课教学设计思路,开设合计教学时长达6个月的3门专业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精心设计华东、西北、西南三条现场实践教学路线以及一条海外文献文化遗产收藏机构现场实践教学路线。

  

  图4 实践课教学与实践课作品

  

  图5 华东、西南及德国文献文化遗产收藏机构现场实践教学

  另一方面,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建设“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科研实验室”、“纸张理化性能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和“数字信息管理实验室”等一系列高标准的实验室,为学生开展与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创造条件,为全部学生提供深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进行学术训练的机会。

  

  图6 学院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实验室

  第四,以专业设置为核心,谋划建设布局

  为解决缺乏专门学科设置这一长期阻碍本领域专门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教学团队开展以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布局工作长达20年。

  

  图7 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专业建设部分工作

  “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卓越人才‘四力’培养体系”教学成果实现了在本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在能力体系、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创新。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能力体系应以“修复整理能力、活化传承能力、保护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四种能力为核心,是程焕文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通过长期追踪全球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教育进展、学术研究前沿、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发展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战略需求、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人才需求,而率先提出的能力体系模型。

  围绕着这一能力体系模型,本教学成果创新课程体系,以能力达成为目标、围绕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整理-修复-保护-数字化”全链条全过程进行课程模块设计的培养体系;创新资源体系,建设了专业系列教材、一流课程系列、课程思政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库、实验室、实践基地、研学路线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体系,保障和支撑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在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在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上,以统一的课程名称统摄4个核心能力达成的实践课程,并在统一的课程名称下分方向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根据培养方向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精准设计6个月的具体实践内容;同时打破专业硕士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刻板思路,结合当前我国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停留于经验总结层面、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现状,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训练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理论化的方式加以解决的能力。

  据悉,“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是中山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总结推广该校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新成果而首次设立的奖项。程焕文教授团队完成的“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卓越人才‘四力’培养体系”获得首届成果奖的特等奖,充分彰显了这一教学成果在探索全面提升文献文化遗产保护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方面所做的贡献。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