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市民对传统典籍的了解和保护意识,激发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3月19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共同推出的《永乐大典》公益研学活动成功举办。
典籍博物馆门口合影
为深入课程主题,了解明十三陵与《永乐大典》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组织方为本次活动提供了专题学习单、书夹页以及与原书等大的一本《永乐大典》复仿品,以方便大家进行鉴赏与学习。在青年专家的带领下,小朋友和家长们前往明十三陵,共同还原历史背后的更多真相。

《永乐大典》文件夹与课程学习单

《永乐大典》特色饮料

《永乐大典》复仿品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该书保存了明朝以前中国的历史地理、技术发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各类知识,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与璀璨瑰宝。

到达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寝。研学首站,我们跟随青年专家的脚步,前往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去一探究竟。

前往长陵


长陵途中
明长陵是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也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墓。其中举行祭祀仪式的祾恩殿,在十三陵中仅存此一座,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大殿。

到达长陵祾恩殿

解析长陵祾恩殿
位于陵区东麓的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年号万历)及其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也是迄今唯一一座经过发掘的明代帝王陵。为更全面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文化,定陵地宫也是我们本次研学活动重要行程之一。

解析明十三陵之定陵

到达定陵地宫

解析定陵陵寝制度
那么十三陵一带的形势有何独特之处,为何会成为明朝帝王的指定埋葬地点?明代皇帝庙号、谥号、陵号如何区分?朱棣的庙号为何从明太宗被改为明成祖?传说嘉靖皇帝将《永乐大典》带入永陵陪葬,这是真的吗?带着好奇心以及诸多疑问,大家听得更加认真,青年专家也给大家进行了系统且完整的解答。

研学活动回顾

圆满结束本次研学之旅!

公众反馈

来自小观众的书法作品“大明永乐”△

来自小观众的研学日记▽
今天,我参加了《永乐大典》研学游,我去了定陵和长陵。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长陵是永乐皇帝的。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定陵,它的地宫非常宏伟,让我感受到了考古工作者的不容易,我非常敬佩他们。通过这次研学游,我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以后也要阅读更多历史图书。期待下次活动。

来自小观众的研学手账▽
定陵
十三陵只开了这一个,因为没有先进的手段和措施,很多文物被损毁。
主殿有宝座,宝座后有龙的身子,隧道门→金刚墙十六丈→金刚墙(自带棱形门)
第一块顶门时上刻着“玄宫七座门自来石具未验”。起开自来石不被破坏的方法查自典籍。用铁丝套圈拉住石门,然后顶开,这样石头就不会摔碎啦。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瓷缸,说明万历国力下降,用爷爷的瓷器。万历皇帝爱喝酒,出土3000多件文物中,最多青花大梅瓶。
长陵
十三陵中地面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帝陵。
朱棣:明成祖,永乐皇帝,修《永乐大典》。
祾恩殿:有26根巨大的金丝楠木柱子,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来,一根的运送费用花上万两白银。现在柱子下方已经做了防护,不能触摸,透过防护罩依稀可见以前游客在上面的乱涂乱画,妈妈说:“这就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
最后,我们登上明楼,远眺了整个长陵。我的一个小伙伴忽然说到:“长陵其实一点也不长啊!”
欢声笑语中,研学结束了,期待下次还能参加这样有意义的研学活动。


来自小观众的研学随笔▽
十三陵研学一日游
今天我参加了国家图书馆研学活动,有很多人都参加了这个活动。早上八点,我们上了大巴车,在路上,有一位老师在车上给我们讲明朝的故事,听完故事还要回答问题,答对了问题还能得奖品哪!
到了第一站——定陵,那里有一些一、二级的古树,都是明清时代种的。然后我们在去地宫的路上看见一些长在墙上的树。地宫是埋葬万历皇帝的地方,里面有一些文物被展览,这些文物都是随葬品。进入地宫后,我们见到了万历帝和他两个妻子的棺材,棺材都是楠木做的,他们各有自己的宝座。地宫分为左配殿、右配殿、前殿、后殿和主殿。地宫里有二十六个楠木箱,里面都是随葬品。
到现在,定陵看完了,我们要去吃饭了,午饭我们要吃春饼,春饼店开在一个叫胡庄村的村里,我这还是第一次在乡村里吃饭哪!春饼很好吃,我都吃撑了!
吃完饭,我们坐大巴车去第二站——长陵。到了长陵,我们知道了长陵是埋葬永乐帝——朱棣的地方,那里没有挖地宫,因为人们怕破坏文物,但是地面保存的建筑是十三陵中保存最完整的。
这一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玩儿得很开心。
伴随着春日的微风,我们开启了一场久违的线下研学活动,通过走进明十三陵,与《永乐大典》以及身后的历史人物展开了一次深远的对话。无论是古籍还是历史,都是记录传统文明和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相信通过本次活动,大家能够更加珍视我国宝贵的文化典籍,更好地走近典籍、尊重典籍、阅读典籍,感受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