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培训动态
培训动态
古朴与现代,在这里相遇——北师大古籍修复中心见闻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修复中心有室内面积200平方米,分为四个工作区,由一条长而幽深的走廊相连,颇有曲径通幽的意趣。入口处是以多种字体的“书”字精心设计而成的文化墙,古朴的书香之气扑面而来,让人在炎炎夏日感到一丝“心静带来的清凉”。近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揭牌,更为该中心增添了一份厚重与机遇。

6月6日上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揭牌拜师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举行 

  走廊两壁挂着一些古籍修复技艺的相关展示介绍,是中心充分利用空间做古籍修复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这边展示的是我们馆藏古籍装帧的几种代表类型,比如经折装《妙法莲华经》(明万历二十七年罗春泥金写本)、毛装《陶庐杂忆补咏》(清末稿本)、线装《钓业》(清查继佐稿本)等。”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修复中心葛瑞华告诉记者。“北师大传习所”成立,葛瑞华与同事刘璐也成功拜师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古籍修复专家张平,她们的古籍修复之路又迈向了新的征程。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修复专家张平先生出任传习导师 

  “这是纸浆修复的方法演示,适用于虫蛀严重的书籍,张平老师今天演示的那本就适合用纸浆修复。”纸浆修复一般需要经过展平清洗、固定边框、纸浆修补、撤帘压平四个步骤,“好处是可以拿几种纸浆调配出合适的补纸,且纹路可以与原书页保持一致”。与纸浆修复并行的就是传统修复。传统修复需要用补纸将虫洞补上,一般在经过背面涂浆、修补虫洞、吸潮压实、喷水展平、压平晾干后就可以进行装订了。“每一张书页在压平的时候要及时更换撤水纸,要不然书页很容易霉化。”葛瑞华介绍说,宣纸的柔韧性很好,揉皱了再喷水润开,用压书机压实,还可以恢复平整,现在的纸则不行。“拓印的时候也是要利用宣纸的柔韧性,在它还湿的时候打开,可以随着传拓物的凹凸而延展不破裂,并在凸起的地方扑墨形成拓片。”

 

  葛瑞华与刘璐的工作室整洁明亮,修复台是一张宽桌子,一边放电脑,一边做修复。两人修复台的一侧是一面特意设计的大墙,也叫纸墙,南方又叫板墙。“这面墙的最里层是用木板打的很多空格子,叫龙骨,中间用比较坚韧的檀皮麻纸整个糊了19层,外面还糊了两层白报纸,主要是用于崩干。比如书画装裱的时候,裱完画心,在纸墙上崩干,受力是比较均匀的。”葛瑞华告诉记者,这面纸墙就是在张平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如果没有纸墙,也可以借助压书机压平,但压书机的缺点是开本受限,太大张的就没法使用。”提到压书机,葛瑞华凭自己的经验介绍了使用心得:带液压的压书机因为需要一直调节压力,其内置的弹簧在用的时候容易晃,反而不是很好用。

 

  工作室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格子架,摆放着很多修书要用的小工具,比如随手要用的墨、纸样、线等,虽然东西多,但杂而不乱。葛瑞华随手拿起两轴线,告诉记者:“这是西文书缝线用的,叫蜡线;这个则是线装书缝线用的,是百分百蚕丝线。蚕丝线也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染过色的,另外一种就是从厂里出来的原色线。”原色线是白色,用于线装缝线会有比较“硬”的冲突感,一般认为还是染过之后更柔和,也更能接近原来缝线的颜色。据葛瑞华介绍,染色的过程也很简单,先把线打散,像小时候帮妈妈缠毛线似的,绕成一个椭圆的圈,这样染色会比较均匀;再取橡琬用热水泡过后,逸出棕色或类似古铜色的颜色;之后把缠好的一束一束蚕丝线放进去,过上两天左右捞出来;最后用清水过一下,晾干、缠成卷,就可以使用了。

 

  “这个是订书用的纸捻,原料是皮纸,韧性很强,所以才能牢牢把书固定住,不会跑。纸捻也分尺寸,一般要根据书的尺寸来定。”葛瑞华一样样介绍说,这是一些修复纸样,为了方便修复选纸做出来的,剩了一些还订成了毛装,可以继续用;这是一块瓦当,因为起伏很大,导致宣纸延展的时候做不好就很容易烂,所以拓起来比较难,没被带到体验现场;这是各种尺寸的压书板,把纸夹到两块压书板中间,放在压书机下面压,压书机接触的是板子面,而不是纸面,可以有效保护书页。“这些材料都是一点一点买来的,像橡琬是十几年前老师们组织去野外捡来的,现在还在用。好多材料都可以反复使用。”葛瑞华告诉记者,“比如撤潮纸,主要用于吸水,性质和宣纸差不多,皱了以后喷水压平又会变得平整。”

 

  看完了各类小工具,葛瑞华又指着屋里两个“大家伙”介绍说,这是空气净化器,主要是为了减轻修复书籍时,霉菌在空气中扩散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这是保险柜,临时修复一两种书,从书库里取出来修不完就先放到保险柜里,等修完再放回去。“保险柜的使用原则是只存少量。修书是很慢的工作,可能一个月就修一两本,所以不用来回拿”。

 

  谈到修复量,葛瑞华解释说,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前仅对书籍年修复量有要求,但每位修复人员还对自己的修复质量和数量有具体要求。“修复并不仅仅是拿来就修,还包括诸如选书、拍照、做修复档案、配纸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和程序,所以工作量并不好计算。比如一本书40多页我修了一个月,说起来觉得很简单,其实每个步骤都是很耗费时间的”。据介绍,在做古籍普查时,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也做了一些破损情况调查,如果从一级到五级破损来算的话,馆里藏书有百分九十都需要修补,但在修复工作中,还有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比如,有些四五级破损的古籍暂时不影响流通,可以供师生使用,就选择暂时不修;一些简单的修复在流通中就可以处理,比如破皮订线等;还有一些紧急情况,就需要放下现在的修复任务,去紧急处理;此外,其他破损古籍则会按照计划采用外包和自修两种方式进行,确保书籍的流通使用。“因为我们一致认为,书还是要用的,所以投入流通的多,破损也会比较多,需要更多修复力量的加入。”

 

  在另一间更大一些的修复室,记者看到一个很厚重的大红色案台,看上去比乒乓球台还要大些,“这个案台是特别定制的,主要用于托裱画心”。葛瑞华介绍说,案台是故宫研究古建筑的老师们现场做的,因为尺寸有2米×4米,过道和门都过不来。这个案台又叫大漆案、裱案,是用一棵百年大树分成四块制作而成的,里面是松木,上面全是皮灰,最上面还有一层布,刷了三遍漆,用起来感觉纸很服帖,很好用。为了保护案台,葛瑞华等工作人员在不用时还会盖上羊毛毡,防止太热和划痕。这间修复室里多是些大型仪器,比如冰柜,可以存放一些因天气炎热容易变质的浆糊等;还有满足修复室温湿度要求的除湿机和加湿器;最重要的是纸浆补书机,“对于破洞特别多的书页,放进去,调好纸浆的水,把水滤下去,自动就能补好”。葛瑞华告诉记者,这是张平老师参与发明的,门口还有配套的晾纸架。

 

  在纸库里,有几块保存完好的唐碑,还有几台液压显示压平机,以及裁书机,裁书机比人的效率要高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堆满两面墙架子上的各种纸张。“这些纸大多购自安徽、福建,还有一些图书馆旧存的老皮纸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配给我们的少量修复用纸,大概有四五十种。因为价格一直在涨,所以我把购买时间、价格还有尺寸都记录下来,做好标签,用作对比,也方便使用时查找。”葛瑞华告诉记者。除了各种纸张,纸库里还存放着两袋干纸浆。

古籍修复进校园活动 

  作为高校图书馆,除日常书籍的保护与读者服务,还要满足教学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坚持尝试在一些相关院系推广古籍,开设古籍版本课程及修复体验实践课程,真正践行着“古籍进校园”的理念。“为了文学院在需要读古籍的时候有教材可用,我们与文学院的老师交流,在他们的帮助下添置了两台彩色多功能打印机。”作为高校传习所,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与特藏部主任杨健表示,除了要传承修复技艺外,还希望古籍修复能够进入到学生的课堂里去,因此,一方面与院系合作适当嵌入古籍保护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通过招聘学生助理和志愿者,让他们了解古籍的基本知识和修复技艺,培养一些古籍修复的潜在力量。“葛瑞华老师以前的专业是古典文献学,在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之前,自己也学习了一些修复技艺,所以当时在招聘时一拍即合。”杨健介绍说,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转载自《藏书报》第25期)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