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大家谈│古籍鉴定与编目人才是培养重点
|
|
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大家谈
2018年5月9日,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当日古籍保护高峰论坛举办。来自国内外的图书馆界领导、古籍保护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的成立,共同探讨了古籍保护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等问题,对今后的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为人才培养明确方向,起到极大的指导性作用。
本期,将专家所谈进行梳理,专题刊发,以飨读者。
古籍鉴定与编目人才是培养重点
姚伯岳(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年来,我国古籍保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一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国家宣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201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内古籍的保护,根据自身条件采用数字化、影印或者缩微技术等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并通过巡回展览、公益性讲座、善本再造、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加强古籍宣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充分说明,古籍保护事业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我国文化传承的当务之急。
再来关注一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学科目录,其中跟古籍有关的大多设在三个一级学科下面,即历史学下设的中国历史文献学、文学下设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及管理学下设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内容是以文献为基础进行历史的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包括目录、版本、校勘、典藏、古籍整理、数字化研究等;图书馆学科中有文献与目录学等。但这些和我们图书馆、博物馆的需求都有一定距离。
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按学科目录来招生的,可按照目前的学科目录,古籍保护需要的专门人才并不能得到培养,也许多年后,各个图书馆想找一个真正的古籍编目人才,都找不到,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目前,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已经开启了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但各有侧重:中山大学在西文古籍保护修复方面是全国高校中的佼佼者;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则在纸张方面的学科研究可以说是一骑绝尘;而以古籍鉴定编目为核心教学内容的教学机构目前还没看到。基于这样的想法,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未来的教学会更多侧重于古籍鉴定和编目人才的培养。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古籍保藏和修复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天津师大在国际孔子学院的设立和教学方面也做得很好,现在欠缺也是要大力发展的正是古籍鉴定和编目方向人才的培养。而我个人做了几十年古籍编目工作,也愿意在古籍编目方面多做一些贡献。
研究院成立后,我们今年的招生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古籍保护方面专业硕士从两年制改成三年制,而且增加了古籍鉴定编目方向的学术硕士,今后还要逐年增加比例。天津师大古籍保护研究院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定位是古籍保护方面的骨干和高精人才,研究生是一个专业层次,未来还会培养更高级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一定要一辈子修书,或看书库,但对这些基础内容都要学习了解,掌握技术原理,且能上手具体操作,我们更注重培养综合性的人才。这些人工作后可以先做一段时间的古籍编目以奠定基础,使自己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几年下来,就能成为业务骨干,古籍保护的各项工作都能胜任。
天津师范大学设立古籍保护研究院的本愿,就是化解近在眼前的人才危机,让古籍保护人才得以繁衍下去,即便数量不多,但要不绝如缕,不至于出现人才断档局面。总之,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目前奇缺的古籍保护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决策,为国家古籍保护事业做出独特的贡献。
(转载自《藏书报》2018年5月28日第21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