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培训班”在贵州省图书馆举办
|
|
2018年4月17日,第六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培训班在贵州省图书馆开班。该培训班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贵州)、贵州省图书馆(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承办。来自全国6个省区的25家古籍藏书机构的32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林世田、贵州省图书馆馆长刘宇松、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卢云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培训组庄秀芬、担任培训授课的云南省图书馆资深古籍修复专家杨利群、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潘朝霖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班仪式。贵州省图书馆党委副书记韩洪主持开班典礼。
在开班典礼上,刘宇松馆长介绍了水文古籍的基本情况和本次培训的安排,希望学员们珍惜学习机会,学有所成,学成后做好民族古籍修复工作。林世田主任对贵州省的古籍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学员如何做好古籍修复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指导。
贵州民族大学潘朝霖教授在开班典礼上,对有志于从事古籍修复事业的学员们谆谆教导,他说:书籍是人类文字史、文化史、文明史的重要表征;古籍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因此可以说,古籍修复师,就是人类文明史的匡扶者,伴行者,救助者,呵护者,美容者。古籍修复,需要无私的奉献精神,甘当“为人作嫁衣裳”的天使。古籍修复师,要有宽大浑厚的胸怀,具有“俏也不争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高尚品格。古籍修复,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爱心、耐心、细心、静心,必须丝丝入扣,处处上心。古籍修复,需要静得下心、甘耐寂寞,要有基本的美学眼光,能够欣赏“断臂维纳斯”的美感,在散落的断字残篇中,实现遗珠连缀,欣赏“大珠小珠落玉盘”神韵。他告诉学员们,只要潜心研究努力,就能成为一代修复研究专家,或许会成为一代修复大师!潘朝霖教授的教诲与期许,深深地感染了在场学员,激励学员们不畏险阻,潜心向学。
水书是迄今世界上活着的象形文字典籍之一,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罕见的一份遗产。在国务院颁布的第一至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全国共有74部水文古籍入选,其中贵州省入选66部,占全国总数的89%。本次培训班以“水文古籍”为修复对象,对于进一步推动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工作,加快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和做好古籍修复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视频:潘朝霖教授和水族文字古籍
(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