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培训动态
培训动态
第三期全国传拓技术培训班暨第一期福建省传拓培训班在榕举办

 

  2017年5月9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第三期全国传拓技术培训班暨第一期福建省传拓培训班”在福建省图书馆举行开班仪式,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林守钦,福建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陈晟,福建省图书馆馆长郑智明等领导出席仪式并发表致辞。此次培训班,从5月8日至5月21日,共计15天,来自全国24家古籍保护单位共35名学员来榕参加培训,学员均为各单位古籍保护工作骨干。

  开班仪式前,分别进行了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荣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称号的揭牌仪式,以及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闽刻本高仿复制件的移交仪式。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张志清副馆长和林守钦副厅长共同为荣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称号的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揭牌。随后,在高仿书本的移交仪式上,张志清副馆长将国家图书馆藏宋元时期闽刻本的高仿复制本郑重移交予福建省图书馆。张志清副馆长在致辞中指出,国家图书馆对福建省图书馆委托高仿制作国图藏宋元时期闽刻本一事非常重视,指示国图古籍馆负责进行高仿复制,使其留存闽省,以便于有关学者的研究,也可增加福建省图书馆的建本收藏,这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并实施以来所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张志清副馆长、林守钦副厅长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揭牌 

张志清副馆长和郑智明馆长在高仿本的交接仪式上 

  在最后进行的培训班开班仪式上,郑智明馆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石刻文化源远流长,石刻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诸领域;石刻形制多样,有摩崖、碑刻等。历代石刻遗存数量庞大,但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利用传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及时地为精美的石刻碑铭留真,将碑刻文物记忆定格。许多已经消失或被毁坏的碑刻文物,正是通过拓片得以复原与传承。可以说,拓片自诞生伊始即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传拓技艺的传承是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的。加强传拓技术人才的培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了向学员们传授文物传拓及拓片的装裱与修复技术,以及拓片研究的理论知识等,本期培训班延请了国内传拓、碑帖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上海图书馆资深古籍修复及传拓技术研究专家邢跃华老师,著名碑帖研究专家、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老师,还有著名高浮雕传拓大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李仁清传习所”李仁清老师,可谓师资阵容强大。

  邢跃华老师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福建传习所导师,负责本次培训班“传拓技术”一门课程的主讲暨技艺传授。邢导曾师从我国当代著名金石碑刻大家赵嘉福先生,其于碑刻传拓、古籍修复以及书画装裱等技艺精湛,深得赵氏真传。授课期间,邢跃华导师凭借着幽默风趣、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讲课风格,深得学员们的喜欢。

邢跃华导师在传授传拓技艺 

学员们认真学习传拓技术 

  培训课堂气氛活跃,学员们常围绕在其身旁,积极向其发问,邢导始终耐心地予以一一解析,并进行实操演示,同时还在学员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一些不当的操作方法。邢导课程设置合理,学员学习热情高涨,彼此间的交流也十分密切,部分有传拓基础的学员,也主动配合邢导教学,师生互动性强。

  福建省图书馆为此次培训班提供了馆藏珍贵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拓片,用作拓片修复教程,在邢跃华导师的详细指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学员仅用两天的时间,共同完成了该拓片的修复。该拓片分上下两片,因日久而自然断开,宽1.7米,上片长1.8米,下片长1.7米,面积较大,其主要破损形式有虫蛀、断裂,另有部分碑文蚀缺。《重修忠懿王庙碑铭》记录了闽王王审知的治闽事迹,其拓片可谓为一份独特的史迹载质,修复这件碑拓,对于我馆乃至全省的古籍保护工作者研习和传承传拓技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邢跃华导师指导学员修复《重修忠懿王庙碑铭》拓片 

  “拓片整理”一门理论课由著名碑帖研究专家、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主讲。仲威老师又是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上海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碑帖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如《中国碑拓鉴别图典》、《善本碑帖过眼录》、《碑学十讲》、《帖学十讲》等;另主编有《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碑帖》、《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珍本碑帖丛刊》等。“此生心爱是翰墨”的仲威老师,最初是从书法的角度与碑帖结缘,但内涵丰富的碑帖却不断给他以惊喜,整整15年的时间里,他与碑帖“厮守”,完成了上海图书馆藏22万件碑帖拓片的整理、编目。在15年的悠长岁月里,碑帖涵养了他,也见证了一位碑帖研究专家的成长。而现阶段的仲威老师,以推广普及碑帖收藏与研究为己任,为了此次培训班,仲威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分别向学员们介绍了《浅谈碑刻赏析》《吴湖帆的<四欧宝笈>》和《碑帖鉴定常识》,以大量珍稀碑帖影像资料做展示,普及了拓片的鉴赏知识,介绍了自己整理、鉴定拓片的经验,学员们在经过前期的传拓练习之后,接着聆听了仲师碑帖研学的经验之谈,连称“大长见识”。

 

仲威老师在上课 

  “高浮雕传拓技术”一门课是由著名高浮雕传拓大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李仁清传习所”李仁清老师主讲。李老师被业界称为“高浮雕传拓第一人”,去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大国工匠》系列片中介绍了他,由此,李仁清老师及其高浮雕传拓艺术蜚声海内外。李老师以往在大量接触碑碣、墓志等石刻文物的过程中,对这些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信息的石头渐渐产生了感情。慢慢地,在综合了考古测绘、绘画、雕塑等多学科知识后,自己创造出了高浮雕传拓技艺,打破了传统传拓技艺的历史局限,使传拓之功用不仅在于收集考古文献资料,同时还是一种艺术的再认识与创造。

  本次培训课上,李老师以《仁清金石传拓艺术》课件为主,详细介绍了高浮雕拓片的制作流程,随后即结合实际传拓操作,指导学员们完成高浮雕拓片的传拓及制作。在授课过程中,李老师反复强调,每一幅传拓作品都应是独立完整的绘画作品,具有墨分五色、相宜相生的立体画面效果,好的传拓作品更应该是一幅艺术作品。

 

李仁清老师示范高浮雕传拓技术 

李仁清老师指导学员高浮雕拓片修复 

  在始终谦虚温和、耐心授课的李仁清老师身上,学员们深切地体会到:传拓是一种技艺,更是一门艺术!  

  加强传拓技术人才的培养,就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此次培训班依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福建传习所,有效开展了多途径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尤其是福建省亟需的传拓技术人才的实践。福建传习所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建立的第22家传习所,于2016年10月18日在福建省图书馆正式挂牌。时隔半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第三期全国传拓技术培训班”设办于此,汇聚了省内外学员,传授碑帖理论、碑刻及浮雕石刻传拓技术,定将有利于提高古籍保护工作者的传拓技能,促进传拓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掘和保护我国存世的历代丰富碑刻资源。 

高浮雕拓片(完成图) 

执笔│林益莉 

审校│许建平 

(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整理报道)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