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习中心
传习中心
【人才培养】古籍修复又增新阵地——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中心安徽传习所在安徽省图书馆成立

  1014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中心安徽传习所揭牌及拜师仪式在安徽省图书馆举行,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丁光清共同为安徽传习所的成立揭牌。仪式由安徽省图书馆副馆长许俊松主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助理王红蕾宣读了关于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的批复文件,社文处处长何颂冰,传习所导师、古籍修复大师潘美娣,安徽省图书馆馆长胡敏出席了仪式。

  张志清副馆长向潘美娣老师颁发了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聘书。他在致辞中对安徽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古籍修复、改善古籍保护环境、古籍整理研究等方面做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

  安徽省目前已有9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74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5年,270部古籍入选首批《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6家单位挂牌安徽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目前完成普查的古籍总量达8万部,全省90%的古籍建立了登记目录数据。2013年提交了珍贵古籍数字化数据共计3625636,530拍,在全国27家参建珍贵古籍数字化的单位中第一个完成并提交数据。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就非常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2013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传统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中的“师带徒”方式进行创新,在全国部署建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聘请古籍修复行业著名专家担任导师,带领学徒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传授技艺。至今已在全国建立22家传习所,共收徒144人,成效显著。张志清副馆长在致辞中表示,相信安徽传习所的成立,一定会使安徽的古籍修复水平在潘美娣老师的悉心传授之下得到极大的提升,安徽省古籍保护工作和古籍修复技艺传承工作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绩。

  在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古乐声中,安徽省图书馆臧春华等8名古籍修复人员按照传统礼仪逐一向潘美娣老师敬茶拜师,并奉上他们亲手制作的仿古籍装帧书样一函八册。潘老师向每位学徒回赠了一把黑檀木戒尺,寻常的古籍修复工具喻意着研学技艺当立规守矩。

  潘美娣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聘请的传习导师,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兼任中山大学传习所、山东传习所导师。潘老师师承国家图书馆修复专家张士达、上海图书馆修复专家曹有福,有近50年的修复经验。曾参与修复上海博物馆藏成化年间唱本(嘉定明墓出土)、江苏太仓明墓出土古籍等珍贵文献。自2003年起,先后应邀成为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特聘古籍修复专家,承担该馆特藏文献的修复保护、业务指导及人员培训工作。在潘老师的指导下,这两家单位的古籍修复工作得到快速发展,被评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潘老师在现场郑重收下8位新徒,其简短的寄语饱含了对安徽古籍修复事业及8位新徒的殷切期望。

  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安徽省图书馆馆长、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胡敏在讲话中,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多年来对安徽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她表示,安徽传习所的揭牌成立,不仅是交接一块牌匾和行拜师礼,更是继承并创新了古籍修复技艺“师徒传承、口手相授”的传统授业模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接力。她要求古籍修复人员要以潘美娣老师为榜样,不仅要学习老师精湛的古籍修复技艺,更要学习潘老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责任心,以及谦逊待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她表示,在今后的古籍保护工作中,将以安徽传习所和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为依托,发挥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增强古籍保护和修复人才培养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加快安徽地区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步伐,形成合理的古籍保护人才体系,实现古籍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储节旺、安徽博物院副院长邓峰、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程新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同城单位领导及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参加了仪式观礼。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