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精神,加快推进天津市古籍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充分发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任务职能。历经数年努力,天津市古籍保存和保护整体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专业古籍保护修复技术得到极大提升。以下我谨代表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向在座的各位汇报天津图书馆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工作和想法,不妥之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指正。
天津图书馆有着极其丰富的馆藏,是国务院命名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国古籍普查编目、古籍保护整理工作中不断取得成绩,实践中我们积累出适合自身藏书特色的古籍管理工作模式,力求扎实、全面发展。概括为 “工作积累”、 “人才积累” 与“合作积累”。
一、“工作积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改进修复工作场所建设
1978年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室成立之初仅有10余平方米。1991年由老馆搬入新馆工作室面积增加到30平方米。随后按照建室的级别标准,我们在专业人员结构和数量、场地面积及设备配备等方面,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增编和购置,达到了规定标准,建成了目前依照文献保护修复功能划分布局,集修复、实验、教学实训、库房存储于一体的“国家级文献修复中心”,总面积达310平方米。2009年获得了由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荣誉。
(一)建成“国家级古籍修复室”。
(二)初步建立“古籍保护实验室”、“文献修复技术实训教室”。
(三)根据实际情况专设六个相对独立的“文献保护纸张、工具、材料库”,实行专人管理,使用登记严格规范制度。特分基藏库三室占地25平方米;流通库二室占地10平方米;国图保护中心派发材料专库房占地40平方米。对国家中心陆续派发材料设备,我们首先落实建档建账,集中存放,并随着各项修复工作任务开展加以运用,针对实际情况注意总结分析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将部分实用工具和纸张材料向天津市博物馆、天津市古旧书店、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等单位进行派发,解决了他们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发挥出应有的国家级中心职能作用。
(四)建立健全“天津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规章制度及规范管理体系”
为配合日常古籍维护和文献开发需要,我们一贯重视规章制度建设。随着《修复室安全责任规章》、《馆藏文献修复交接、古籍修复质量验收标准制度》的不断补充和完善。近年又陆续编制整理“天津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规范管理体系”,包括:天津市“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管理系统;天津市古籍修复中心纸张管理系统;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历代保护修复文献汇编数据库等。
二、“人才积累”---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
多年来在有关部门重视指导下,天津市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实现制定规划,多渠道、分层次“人才积累”模式。首先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研究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与地区间古籍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实践性地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逐步实现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设想。
(一)发挥中心图书馆作用,积极承办第四、第十一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承办第二十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举办了第一期天津市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有效地缓解了参加单位古籍保护工作人员匮乏的问题 。
(二)扩大馆际业务交流,参加各省古籍培训的授课任务。
近年以来,随着古籍保护工作全面推开,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先后接待广东省、福建省、重庆市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图书馆同仁到访,交流古籍保护等业务工作。
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派员担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各省举办的古籍普查、平台、保护与修复培训班的授课任务。已经完成的培训省份有二十多个。
(三)中心修复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趋于合理
天津图书馆在岗古籍修复人员积极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约计40余人次。目前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修复人员配置9人。按照学历分其中有古典文献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4名,大专4名。按照职称分副研究馆员1名,馆员3名,助理馆员5名(其中3名曾毕业于南京莫愁学校)。修复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趋于合理。
(四)联合办学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到的“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与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的精神,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与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经过多次协商签署了合作《协议书》。
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与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办学,是一种强强联手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优势最大化。这是一种没有经验可鉴的联合办学模式,按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思想,大胆实践,集中我们的人力、财力资源,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闯出一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路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天津市古籍保护工作上水平贡献力量。目前该校已有3名毕业生参加到我中心古籍保护工作中。
(五)加强对古籍保护的宣传
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我们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上加大了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举办天津地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书影等展览。
三、“合作积累”---近年有代表修复实践
按照“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要重点承担珍贵古籍修复任务要求,一直以来,我们严格遵守古籍修复行业标准,明确古籍修复原则、程序、方法和工作责任。在严格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寻找各种机会增加修复实践,多渠道的“合作积累”无疑是我们确保古籍修复工作科学开展,提升修复技艺水平良好保障。
(一)完成馆藏古籍原生性保护
近年突出古籍普查与修复相结合,对日常编目阅览中发现的待修待补古籍形成计划集中修复。做到“修复有原则,阶段有成果”;其中对清光绪殿版《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修复中由于破损情况复杂,于是采用了传统手工操作与现代纸浆修补机技术相结合方法,取得了一定修复实践经验。另外完成了1500叶(全书2500叶)馆藏善本《津门闻见录》精修工作。完成部分馆藏古籍文献函套加工制作。
(二)启动了首个古籍修复科研项目
2010年顺利启动的天津古籍保护中心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进行的“馆藏敦煌写经与宋元善本叶子整理修复科研项目”,作为国家与省中心深度合作的首例,该项目的完成应对研究国家级文献保护办法,确保古籍修复工作科学有效开展,确保修复质量等方面起到行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进行“宋元版古籍修复”科研工作,已经立项,今年初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并已取得初步成果。项目投入专项科研经费42万元。计划历时二年完成。
天津古籍保护中心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进行“馆藏敦煌写经与宋元善本叶子修复科研项目”。
(三)充分发挥中心古籍修复技术优势为社会服务
在做好馆藏古籍文献修复工作同时,我们也力争有更多机会,发挥国家级修复中心在古籍修复技术上优势服务社会。如:河北省河间县“诗经斋”藏书整体修复,共计76种,77函,339册。2010年修复了天津籍藏家四幅珍贵地图。2011年初至今先后完成私人收藏两部清抄本《道门总录》《清净讲诸》及清初刻本《弁而钗》等书修复及做金镶玉工作,共计360页,11册。
(四)完成馆藏珍贵古籍再生性保护
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利用现代印刷技术,推进古籍影印出版工作。积极采用缩微技术复制、抢救珍贵古籍。整合现有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
1.馆藏善本古籍仿制工作
2008年天津图书馆利用珂罗版技术,仿制馆藏善本古籍三种(附图)。包括南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本《棠湖诗稿》、明代毛晋汲古阁影宋抄本《五代名画补遗》和民国刘梅真影宋抄本《李丞相诗集》。这三种高仿本,质量上乘,达到目前国内最高水平,几达乱真程度。
2010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天津图书馆考察工作时,来到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询问本中心古籍保护情况,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这三种高仿本,以及高仿本与原版异同地方。对我们从事的这种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给予肯定。
2.编印出版古籍善本图录工作
2008年天津图书馆整理编辑《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定级图录》、《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鉴赏图录》。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两部书荣获2009年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一等奖”。2009年天津图书馆整理编辑《三十三种清代人物传记资料汇编》。山东齐鲁书社影印出版。此书荣获2009年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一等奖”。
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