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修复师
修复师
学徒成长记 |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传习所

守护文明火种,传承修复匠心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

溯古启新,奠定行业根基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传习所自2023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传承与发扬古籍修复技艺为核心使命,深耕文物修复领域。

作为全国最早从事古籍修复业务的专业机构,同时也是职教系统产教学研一体的范本,传习所早在2015年便已获得江苏省文物局批复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匠师领航,赓续技艺薪火

传习所的传承之路,离不开导师邱晓刚的引领。作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传承人、原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邱晓刚自2001年扎根教学一线,二十四载深耕不辍,积累了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在他的带领下,传习所构建起严谨有序的传承体系。从2016年陶云、滕宏珍率先拜师,到2018年周鑫新、陈雪妮、邱敏追随脚步,再到2024 年王妲珈、黄嘉悦、唐薇等八位修复师加入,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2025年4月10日,陶云、滕宏珍等五位早期入门的修复师学成出师,成为古籍修复领域的新生力量,见证了传习所传承体系的卓越成效。

以手抵心,织补文明肌理

传习所现有15名专职修复师、均具备国家劳动部颁发的行业“高级工”资质,部分修复师荣获区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荣誉。其中主要修复人员从事修复工作十余年,拥有丰富经验。

自2023年揭牌以来,在传习所导师带领下,先后为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贵州省博物馆等十余所文博单位修复纸质文物数千件。

从虫蛀斑驳的古籍到泛黄脆裂的档案,修复师们秉持“整旧如旧” 原则,以糨糊黏合时光碎片,用细针穿引文明脉络,让残缺的书页重展新姿,使蒙尘的典籍再焕荣光。

每一次屏息凝神的修补,每一道精益求精的装帧,都是对历史记忆的温柔呵护,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庄严承诺 —— 他们以平凡之手,抵近文明的肌理,在时光的长卷上,绣出文化延续的细密针脚。

筑巢强基,护航修复征程

传习所工作面积约1000平方米,配备高等级安防机制,设有现代化古籍修复实验室、书画修复实验室、标准库房、实验检测室及纸张材料库,硬件设施达到业内一流水平。

传习所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下设教研与修复团队,对珍贵文物修复制定严格流程,每一个修复项目开展前,都需经全体成员与顾问专家团队共同论证,并建立详细修复档案,确保修复工作科学规范、严谨细致。

此外,独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也为传习所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布火种,传播文化魅力

传习所秉持“传承技艺、弘扬文化” 的理念,在精进修复技艺的同时,积极履行文化传播使命,化身传统文化的 “播种机” 与 “宣传队”。

传习所学徒多次深入中小学开展“古籍修复小课堂” 活动,通过动态演示、实物展示等方式系统呈现古籍修复流程,并组织学生参与线装书制作、模拟古籍书页修补、雕版印刷等实践体验项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原本神秘的古籍修复技艺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传习所走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 “古籍修复” 主题讲座,结合修复案例,讲述古籍背后的人文故事,与居民互动交流,唤醒大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此外,传习所积极与各类文化单位合作,参与修复技艺展演活动。走进文化单位,参与修复技艺展演,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古籍修复的“妙手回春” 之力。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传习所让古籍修复技艺走出 “深闺”,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领略到古籍修复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古籍修复技艺的薪火相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砥砺前行,再谱传承新篇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传习所,以传承为己任,以创新为动力,在古籍修复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

从专业的传承体系到卓越的修复成果,从一流的硬件设施到雄厚的师资力量,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其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坚守。

未来,传习所将继续秉持初心,培养更多古籍修复人才,守护珍贵文化遗产,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供稿: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