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修复师
修复师
学徒成长记 | 孔子博物馆传习所

守护文明根脉,传承千年智慧

孔子博物馆传习所风采

一、孔子博物馆简介

孔子博物馆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建设的一座省级专门性现代化博物馆。

孔子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藏品主要源于孔府旧藏,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余万件。其中有4万余册宋代至明清古籍善本及30多万件孔府档案,它们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古籍善本跨越宋元明清,尤以儒家经典文献为特色,其中不乏宋刻本《皇朝仕学规范》、元刻本《周易经传集解》等珍稀善本。孔府档案规模则更为庞大,详尽记录了孔氏家族数百年的历史,以其历史久远、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私家档案。这些古籍与档案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

二、孔子博物馆传习所建设情况

自2019年9月开馆以来,孔子博物馆始终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内部机构设置上专门成立科技保护部,建设完善专业的纸质修复室与低氧充氮消杀及实验室等场地。累计投入200余万元,购置了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仪、落地式修复显微镜、古籍除尘台、大型拷贝台、古籍修复台、色差仪、厚度仪、酸度计等设备以及各类皮纸、竹纸等大量修复用纸,为古籍修复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18年,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鼎力支持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孔子博物馆传习所正式成立。资深古籍修复专家胡玉清受邀担任导师,采用“师徒制”教学模式,手把手传授古籍修复技艺,悉心培育古籍修复人才。学员们从古籍基本知识学起,从理论知识到动手实践,从建立修复档案、选配用纸到最终装订……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了导师深入浅出的耐心讲解和亲自示范。在导师严谨与细致的指导下,学员们全面掌握古籍修复要领,修复技艺也日臻完善。

孔子博物馆传习所成立以来,先后承办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走进曲阜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晒书大会“晒古籍晒技艺”等有关活动,营造了保护古籍、传承文明的社会氛围,对于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博物馆文化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工作开展及成果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孔子博物馆积极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针对脆弱纸质文物积极申报国家文保专项资金,开展保护修复项目。近年来,已开展馆藏古籍善本、书画、孔府档案等多个保护修复项目,累计修复古籍160册、书画20余幅、孔府档案353件(套)。先后完成《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的清理保护、《纳书楹曲谱》《国朝诗别裁集》《孔子世家谱》等多套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为古籍文献的长久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在孔府档案保护修复过程中,胡玉清导师结合档案的特点,针对不同形式的档案文件制定针对性修复方案,系统修复了《孔府账册》、清代《四书》夹带、清代“干结”类档案、清代经折装记事本等多种形制的孔府档案。仅是针对“干结”类档案的修复,就传授了“挖镶”单页修复、装订成册与装具制作等方法步骤,极大地提升了学员的实战能力。截至目前,已修复孔府档案逾千件,为下一步开展孔府档案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孔子博物馆传习所将继续深化古籍善本和档案的抢救性修复工作,努力延长这些文化瑰宝的寿命。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关心指导下,持续开展古籍修复技艺的培训和推广,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期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古籍修复人才队伍,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为赓续中华文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孔子博物馆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