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修复师
修复师
学徒成长记 | 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

孜孜传承,积极开拓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修复技艺的传承与推广

2018年6月6日,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北京地区设立的首家高校传习所,特聘全国知名古籍修复专家张平先生担任导师,北师大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人员葛瑞华、刘璐拜师。

自传习所成立以来,导师张平倾囊相授,系统讲授古籍修复技艺与书画装裱技术,并结合北师大馆实际情况,为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了诸多建设性指导意见,提高了图书馆古籍修复和保护的能力,并开拓了传习所学徒的工作视野。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成立至今,非常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向学校师生及业内同行传播古籍修复技艺和古籍保护理念,为修复事业储备后续力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自传习所成立以来,张平老师针对北师大图书馆馆藏古籍的破损特点,教授各级破损程度古籍的修复技艺,涵盖了酸化、水浸板结、霉菌、絮化等破损古籍的修复技艺以及拓片的修复、镶衬、装裱等。在教授过程中,一方面注重讲解操作原理,指导弟子深刻理解选择具体修复方法的原因;一方面注重前沿修复技术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帮助弟子打破固有观念,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观念。在张平老师耐心教导下,七年以来,传习所共修复破损文献137种392册17943叶,包含明刻《来禽馆集》二十九卷、清抄本《许氏宗谱》、清刻本《绿焦馆诗钞》、清图档样式雷若干件、民国教材挂图一批等,涵盖跨越多个年代且破损程度较高、修复难度较大的古籍。

传习所成立以后,主动与院系合作,将古籍修复与保护的知识和实践嵌入到各院系老师的课堂中。在文学院研究生“文献整理与鉴赏方法学”的课堂上嵌入古籍装帧实践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受到学生欢迎,铸就良好口碑。古籍装帧实践嵌入课程的成功吸引了北师大其他院系的关注。历史学院的老师将中国书籍史和历史文献学的部分课时放在了图书馆的修复室,同时加入古籍修复保护的内容;政府管理学院图书与情报专业的老师邀请传习所学徒在课堂上演示雕版印刷技术与瓦当等的拓印技艺,并指导学生亲手实践;艺术学院书法系的老师带领学生来修复室观摩学习,之后许多学生再次来到修复室,希望更多更深地接触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并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通过几年不间断的努力,古籍修复与保护知识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中得到了推广。

随着传习所学徒刘璐转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工作,“线装书的装帧与修复”课程也嵌入到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管理学院相关课程中。迄今为止,在传习所学徒的努力下,直接受益的学生约达400余人次,他们不但学到了具体的修复技艺,更增强了古籍保护的意识,为古籍修复事业的人才储备与继承做了有效铺垫。

为了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古籍保护的重要性,推广古籍修复技艺,在每年“世界读书日”、“服务宣传月”等活动中,传习所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雕版刷印、石刻传拓、瓦当拓印、线装书缝制、破损书叶修补等活动,让更多师生深入体验、贴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积极参与,得到了校内师生的欢迎和好评。传习所还拍摄制作了介绍古籍修复与保护相关主题的系列视频,多渠道推广了古籍修复与保护相关知识。

为加强全社会纸质文物修复人才培养,同时配合北师大图书馆作为高校师范联盟组织者的相关任务,传习所积极帮助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老师一对一学习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针对各自图书馆古籍的特点,给出开展修复工作的具体建议,按需演示修复技法,并在他们返回单位后保持交流与沟通。另外,传习所学徒还利用各兄弟馆到馆交流学习的机会,分享古籍修复工作的经验,在多个馆古籍修复室的建立、古籍修复工作的开展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校图书馆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七年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的老师和学徒不忘初心,在点点滴滴的实际工作中,传承了古籍修复技艺,推动了古籍修复与保护理念的传播,孜孜不倦,积极进取,为修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