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查动态
普查动态
新发现!孔子博物馆发现《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
  日前,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孔子博物馆承办的“第四期全国碑帖编目与鉴定研修班”正在孔子博物馆举办。此次研修班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以孔子博物馆馆藏的碑帖拓片为教学内容,通过专家讲授和学员实际操作,系统开展碑帖拓片的编目和版本鉴定培训。

  

  为了给学员提供更加具有代表性的碑帖鉴定样本,在孔子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施安昌、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冀亚平、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胡海帆等三位碑帖研究专家对其馆藏碑帖进行了初步鉴定和选取。其中,一部装潢考究、拓印精良的御制墨乌金拓《乾隆御制石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外观看,这部拓本品相完好,经折装裱,明黄封面,正中楷书“乾隆御定石经”题签,翻检内页,御制墨色乌黑发亮,字迹清朗,工楷蕴藉。

  

  

  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全部共63万字,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皇帝谕旨以金坛贡生蒋衡耗时十二年手书“十三经”为底本,“考定圣贤经传中文字同异,归于一是,使天下万世学者有所师承遵守”,“刊之石版,列于太学,用垂永久”,称之为“乾隆御定石经”,简称“乾隆石经”。经过三年刊刻,乾隆五十九年(1794)石经刊刻完工,成为历代儒家经典碑刻中最后一部,也是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

  

  虽然目前原石完整保存于北京国子监,但是经文早已损泐严重,因石经内少数文字屡被后人磨改,乾隆石经拓本存世有多个不同的版本,现可见者多为嘉庆八年(1803)重修和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磨改后的拓本,而最早的乾隆版内府拓本却十分罕见和难以认定。专家们现场根据文献记载核对了磨改内容,如《尚书》“罔不袛肃”“罔顾于天显民祗”,初刻为“袛”,后将右半“氐”改为“氏”,今孔子博物馆所藏即为“袛”字,“厥德匪常”之“匪”,后改为“靡”,今见为“匪”,另外还有“九叙惟歌”之“歌”字,亦为磨改之前写法,等等。专家们推断,作为孔子故里孔府宅邸的特殊地位,这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乾隆御定石经》内府拓本,很可能是当年清代皇帝赏赐给孔府的,并且极有可能是刻成之后墨拓颁赠的第一批,至于具体时间,或许孔府档案和文献会有所帮助。笔者求助于孔子博物馆的同仁,他们找出了一部《续修曲阜县志》,其中记载嘉庆元年(1796)皇家曾将《乾隆御定石经》四十函二百六册颁赐衍圣公。诸位先生大喜,这部《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是这次碑帖拓片编目培训班的重要新发现!除此之外,还有四部《淳化阁帖》、《怀素自叙帖》木刻拓本、《开通褒斜道碑摩崖刻石》乾嘉拓本等值得进一步研究。专家们认为,从来源、流传和现状等多个角度看,孔子博物馆所藏碑帖拓本具有非常鲜明的孔府特色,人们对文物的保护功不可没。

  

  

  自4月10日此次碑帖编目培训班开班后,老师们即以先理论、后实践、再结合的方式,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掌握了碑帖拓本编目的基本方法。学员们大多在各自岗位上有比较好的古籍编目基础,各自馆藏还有大量的碑帖拓本未曾编目,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学习认真,上手很快。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冀亚平老师和胡海帆老师逐一审核学员编目数据,第二天向学员们反馈审校情况,大家的编目能力在不断地实践与总结过程中不断提高。随后,施安昌先生将以碑帖拓本实例为学员教授碑帖鉴定要点,孔子博物馆也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培训班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拓本,让学员们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各种石刻的编目和鉴定方法。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