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查成果
普查成果
普查员手记| 魏琪曼:行走在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的路上

  从2015年起,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以实现“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国古籍普查为目标,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通过发动高校学生参加文化志愿服务,帮助有需求的单位开展古籍普查,有力促进了全国古籍普查任务如期基本完成。志愿者们也在志愿服务中亲近古籍,受到洗礼,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貌。

  作者 | 魏琪曼 天水市图书馆

  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上班,待在家中随手翻阅日记本,之前两次古籍普查志愿者的经历随着日记中的只字片语又仿佛回到眼前。2020年8月初,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致电天水市图书馆,希望我馆能派人参加由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策划的“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甘肃行”甘谷站的古籍普查工作。十年前我馆做过古籍普查工作,相关同志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虽说经验不够丰富,但至少可以让县馆古籍普查工作少走弯路。馆里研究后,派我和其他两位同事一同前往甘谷县图书馆,帮助该县图书馆整理古籍、完成普查任务。

  壹、令人刮目相看的县域古籍藏量

  甘谷县历史上也曾称冀县,是陇右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宋有“茶马大市”之称,明有“商旅之家”之誉。甘谷县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古往今来人才辈出。甘谷县图书馆就坐落在甘谷县冀城广场的南面,不大的五层楼上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多家单位。古籍存放在一间不足60平方米的房间里,密密麻麻地排放在木制的旧书架上。这里的古籍大部分没有函套,书籍上面也落满了灰尘;角落的纸箱里也塞满了古籍,保存得比较完整,依旧是最初的状态,古籍藏量比我想象中要多。由于他们工作人员少, 古籍没有专门的人员保管,所以也没有整理。

  我们和甘肃省图书馆的老师共十一人,在宋焱老师的带领下按分配好的任务有条理地开展工作:甘谷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依据馆藏古籍登录目录,按顺序从架上取书分配给我们;我们则每人守着一台电脑,将分配到的古籍从除尘处理到清点著 录,依全国古籍著录平台的要求详细地进行登记,登记项目包括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年代、版式尺寸、装帧册数、批校题跋、钤印、丛书子目、上传书影等,全部完成后再由天水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上架整理。在登记著录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古籍善本,如明万历年间的《晋书纂》,还有善本《阳明先生文录》《道山先生诗集》《困学纪闻》《吾学编》《诗人玉屑》等,其中 有一部古籍还得到过修复,修复平整,却不失历史沧桑感,让人不禁感叹在过去的某个年代,古籍修复师用原始的修复工具,竟修出了如此完美的古籍,使得古书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令人可叹可敬!

  平台著录遇到断代不清时,我也向同行的老师学习请教,特别是书中的红色钤印,或在正文,或在序前,蕴含深广、形式多样、各具奇妙。古籍因有了这一枚枚红色印记而增韵添彩,我也越发喜欢这些藏书印,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 候,总想探个究竟,好在我们有个强大的后援——甘肃省图书馆的邵正春老师:只要通过手机将印文发送过去,邵老师很快就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字。请高人指点,解惑后甚是欢喜,仿佛又攻下一大难题。但再深入一点,比方说这印章是何人所有,这些钤有藏书印的书又经何人之手流转至此,如何到此并保存下来?我是没有机会去深究,留下些许遗憾,若后来有人能将某部古籍某些藏书印深加探寻研究,一定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老师们工作起来都非常忘我,一干就是一整天,来得早走得晚毫不懈怠,经过八天的连续工作,共完成了513部(4729册)古籍的普查登记任务,也摸清了甘谷县图书馆馆藏古籍数量,民国之前登记在册的古籍1052部(18103 册),其中善本111 部(1917册)。就在我们结束甘谷县图书馆的普查工作准备离开时,又听说甘谷一中“子材图书馆”还珍藏有一批古籍,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一个县级地方古籍藏量刮目相看,只好留待下次普查了。

  贰、志愿者们传递的爱心

  我第二次参加“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甘肃行”是2021年7月21日—8月15日,这次主要是针对市县博物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古籍进行普查登记,有招募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及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大家分别对兰州市图书馆、陇东学院图书馆、礼县博物馆、西和县博物馆、崇信县博物馆、张家川自治县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和平凉市博物馆等8家文博单位开展古籍普查。我参与了天水市博物馆、张家川博物馆、西和县博物馆的古籍普查,基层博物馆的古籍虽然数量不多,但古籍保存硬件设施都很好,有的馆古籍多则上千册,少则二三百册,其中不乏善本精品。每发现一部珍贵古籍我们都欣喜不已,相互传阅学习;每看到一部破损残缺古籍,我们又会心痛不已,深感作为古籍守护人的责任重大。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保护古籍摸清家底,将这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献长久地保存下来,为将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籍,整理古籍打下基础,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古籍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这次普查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近一个月的时间,甘肃省图书馆副馆长李芬林亲自带队,一面协调开展古籍普查志愿行动的博物馆、图书馆接待,以及人员的统筹,一面安排大家出行、住宿、饮食,随时掌握古籍平台数据的进展,为我们 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在我们做古籍普查的时候,各地疫情又有所反弹,在疫情管控严格的情况下,走到哪里都需查验健康码、行程码,还需要经常做核酸检测,不仅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也加重了大家的担忧,甚至有些大学生志愿者担心回不了家。因为这次志愿者中有来自南京的同学,李馆长为同学们的安全出行,安排预订车票、核酸检测,多次往返于各个图书馆、博物馆、医院、高铁站之间,直至结束每位学员报上一路平安,顺利抵达,她才放心,让我看到了省馆领导的责任和担当。

  我的同事马亚萍每次到中午干完活我们去吃饭时,她多数情况是不去的,说中午有时间多休息一会儿,休息好了下午继续干活,晚上再吃。我们开玩笑说以后干活就要找马老师这样的人啊,干工作认真,光干活不吃饭。我的另一位同事李东晖不光要做平台数据,还要兼做我们的出行司机,每走一地都不辞辛苦负责接送我们,如果没有这么现成的司机和车,大家出门还真不方便。还有甘肃省图书馆的曹有林老师,做完崇信县博物馆的古籍就赶往礼县博物馆;李辉老师做完陇东学院图书馆的古籍,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赶往西 和县博物馆继续投入工作;邵正春老师腰不好,绑着腰带还坚持工作,走到哪里无论站着还是坐着,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每次我们遇到古籍中难辨的藏书印时就求助邵老师,从中学 习了不少印章知识。我那次出门时不巧左手食指受了点伤,一直戴着手套,但不影响工作,只是每次干完活得记着用碘伏消毒,整个普查活动结束时我的手伤也愈合了。我们中间还有朝气蓬勃喜欢锻炼的何盼盼和暖男蔡朝阳,他们一个是西 南大学在读研究生,一个是大学本科刚毕业,他们做完兰州市图书馆古籍数据后,直接赶到张家川博物馆和西和县博物馆,就在我们即将结束时,蔡朝阳接到了人社局的电话,他参加的公务员招考正式录取了, 这真是个令大家高兴的消息。

  叁、为了共同的目标

  连续两年两次的志愿者活动,给我的感受却不一样,第一次志愿者中都是我们图书馆的专业工作人员,而第二次普查工作志愿者中加入了新生力量——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招募的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志愿者,他们全部是高校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他们有的学古籍修复,有的学历史,有的学古典文献,专业不一,但是都与古籍紧密相关,所以很容易上手。经过专业老师的培训,大家边干边学,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都喜爱传统文化、喜欢古籍,为了共同的目标,才不远千里来到甘肃加入古籍普查文化志愿者队伍,克服南北生活习惯差异,克服疫情影响带来的种种不便,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普查任务。通过这次活动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们对中华古籍及传统文 化的热爱,年轻人已经有了古籍保护的意识,并且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古籍保护工作当中。传承和保护古籍的种子已经播撒在同学们的心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年轻人中一定会有人再次加入到中华古籍保护利用的大队伍中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贡献属于他们的力量。

  我们都只是众多古籍普查者中的平凡一员,正是有了大家克服困难积极配合的决心,齐心协力完成古籍普查的信心,才保证了甘肃省乃至全国的古籍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摸清古籍家底查清古籍数量,将古籍数据搬上数字化平台,让古籍真正“活”起来,让古籍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是我们每一 个古籍普查者的心愿。

  (转自“古籍保护”微信公众号)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