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收藏
古籍新发现丨海上古书寻踪之《先贤谱图》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创于1954年,馆藏古籍约1.5万余种,近12万册,其中善本1350种左右,1.3万余册,在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中,仅次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而居第三。在明清地方志、清代别集以及词学、红学等方面,形成鲜明的馆藏特色。一直以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实行馆藏古籍原生性保护,激发古籍新生命;利用再生性保护,让古籍活起来;开展古籍宣传推广,让古籍走进师生。未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人将赓续荣光,在守正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推动高质量古籍保护与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先贤谱图》,为清代著名画家改琦原绘手稿本,以线描绘中国历代先贤八十九人,并各题诗赞。尝为黔南藏书大家贵州独山莫友芝珍藏,流传绝少,属海内外孤本,极具有历史文献和美术史料研究价值。

  自幼通敏 改派翘楚

  改琦(1773—1828),清代著名画家。字伯韫(一作“伯蕴”),号香白、七芗,又号玉壶生、雪巷生、百蕴生、玉壶山人、玉壶外史、玉壶仙叟、横池渔父、泖东居士、李翁、浦泖山人、泖东一蟹、听雨词人等。其先本西域(今新疆)人,世以武职显。祖父改光宗侨居松江(今上海市),至父改筠,“颓运方至,变故见多”,家道中衰。改琦自幼通敏,工于诗画,擅绘人物、仙佛、仕女,“出入龙眠、松雪、六如、老莲诸家”,花草、兰竹小品,亦“运思迥别,秀出尘表,世以新罗山人(即华嵒)比之”。时有“风雅主盟”之称的沧州李廷敬任苏松太兵备道,对改琦赞赏有加,使其声誉日起,名贯江左。

  改琦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造诣颇深,时人谓之“三绝”。改琦之子小芗(一作“小香”),绘仕女、花草,虽乃父遗风,终逊一筹。有女曰允緜,号小茶女史,得父真传,画作纤秀。适娄县汪镛。镛初名铭,字笠甫,浙江候补同知,“少从琦学,尽得其传”。后“专事山水,浑厚沉着,直追董其昌、王原祁之室”。琦孙曰篑,字再芗(或舟芗),具祖父之风,擅绘仕女、花卉,“书法瓯香馆,秀媚绝伦”。学生顾春福,顾锦畴仲子,字梦乡,号隐梅道人,人物、仕女、花卉入手即超,尤擅水仙兰石。同里后学顾雋者,字栖梅,工人物仕女,善仿琦,得意处几可乱真。时人将上述人物誉为“改派”,而改琦乃个中翘首。

  线描先贤 各为题赞

  改琦一生创作颇丰,传世精品亦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清代插图版画之上品《红楼梦图咏》,此外尚有《逗秋小阁学书图》、《执扇仕女图》、《元机诗意图》、《酴釄春去图》、《竹下仕女图》、《文姬归汉图》、《云间邦彦画像》(临摹)、《魁星像组字》;另有《玉壶山房词选》、《茶梦庵随笔》、《砚北书稿》等存世,而独不见有《先贤谱图》。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先贤谱图》为改琦原绘手稿本,不分卷,一函一册。书高二十七点四厘米,宽十八点一厘米。书前有西湖啸月生及咸丰三年莫友芝题识,书内钤“改琦”、“伯韫”、“莫氏子偲”、“郘亭眲叟”等朱方印,书后有祁寯藻题跋。以高古游丝描法,绘辑许由、善卷、商容等历代先贤八十九人。画作线条纤细,圆润流畅,秀劲古逸,敷色雅清,为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上品。每帧人物画作均题有诗赞,如题许由诗赞曰:“武仲洁修,毫邪不处。黄屋将归,紫芳高举。颖汲箕田,羞颓汗鄙。俎豆公神,绵绵无已。”又如善卷诗赞曰:“过矣善卷,君尧北面。鹿衣牧世,自臻从劝。虞钦玄德,让之赤县。贵适心神,永栖荒巘。”再如商容诗赞曰:“商容大道,聃也之师。形将蜕化,教庶瑷遗。三言甚寡,万务何余?喜编后授,屡发其规。” 字里行间流露出画作者对志存高远而隐居山林的旷达先贤们无限钦佩之情。

  在这些画作和诗赞中,改琦完美融合回教与儒、释、道三教相契合之精神内容,将想象力与创作力发挥到极致。《先贤谱图》为学术界深入研究改琦“三绝”之艺术成就提供了绝好的文献资料。

  莫氏珍藏 流传绝少

  同治四年至八年(1865-1869),黔南藏书大家独山莫友芝客游上海等地访书,其间经眼众多宋元明椠本及旧抄本、稿本,访书成果被《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著录。莫氏造访上海时曾得改琦《先贤谱图》,且至为珍爱,然上述二书目俱失载。

  莫氏于是书前题曰:“改琦,字伯蕴,号香白,亦号七芗。其先本西域人,其祖殁于王事。寄寓华亭“子正之居松江”。花卉有真意,人物尤神。以性修洁,衣履不惹纤尘,时称雅人。诗文笔墨亦如其人。”卷末有祁寯藻跋语:“壬辰春仲三日,郘亭兄持示此稿,嘱余书赞。余不觉景企前贤,翫之不忍释手,遂援笔而识。时桃花盛开也。”此谱图后流落皖江,再辗转被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又曾一度湮没于馆藏普通古籍之中,后为工作人员所发掘,终得走出深闺。据原文化部《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定为一级丙等善本古籍,收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列第01563号。

  资料: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转自“乐游上海”微信公众号)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