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收藏
古保论坛| 郭晶:乾隆“五福五代”三玺考

  (本文发表于《文津学志》第十八辑,引用请以原刊为准。感谢郭晶老师及《文津学志》编辑部授权发布!)

  内容提要:乾隆御璽有“五福五代堂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及“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三璽,前二者多鈐于“天禄琳琅”藏書。三璽作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蘇州織造鎸刻。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74歲年逾古稀喜得玄孫,實現五代同堂,借康熙賜雍正之“五福”,增“五代”題匾并鎸璽撰記。三璽中的“五福”點出《尚書·洪範》,但乾隆皇帝有自己的用心,反映了乾隆晚年心境和對人生的總結,以及對後世子孫的希冀,希望子孫能效仿自己敬天命、承祖訓、懷萬民、攸好德、以長治、保久安。

  關鍵詞:天禄琳琅 乾隆 御璽 《洪範》 五福五代堂寶

  作者/ 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郭晶

  “天禄琳琅”幾方藏書璽中,“五福五代堂寶”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很特殊,是同時鎸刻的一組藏書璽,在“天禄琳琅”藏書中,有交替鈐蓋的情况出現,記録着乾隆皇帝人生重要的高光時刻。與之相關的還有一方室名璽“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這方璽不常見,但是鎸刻時代和背景與上述兩方璽基本一致。本文試從製作、製作背景、璽意闡釋三個方面對此“五福五代”三璽作小考。

  一、“五福五代”三璽的製作

  乾隆年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西域劃歸版圖,大量的新疆和田玉料隨之進貢皇宫。因此,乾隆御璽多爲玉質,有白玉、青玉、碧玉等,體現出唯玉爲貴的思想。尤其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後,暮年的乾隆皇帝更是下旨鎸刻了大量的寶璽及玉。“五福五代堂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及“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就鎸刻于這個時期,具體時間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

  《清宫内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乾隆五十三年(1788)檔案中多處提及三方璽的鎸刻事宜,然這三方璽的數量并非很多,據《清代室名璽對照表》[1]統計,“五福五代堂寶”2方,玉7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3方;“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1方,玉7件。這幾方璽中,最大的一方乃“五福五代堂寶”,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印面13厘米見方,通高98厘米,紐高49厘米,附繫黄色綬帶,現藏故宫博物院。

  乾隆時期,鎸璽涉及很多機構,比如御書處的刻字作,造辦處的玉作、牙作以及蘇州織造等。乾隆早期,玉質寶璽主要由清宫專門製造皇家御用品的造辦處玉作負責,後來由于玉質璽製作量的增大,大部分玉質寶璽被發往蘇州織造鎸刻。據《清宫内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記載,“五福五代堂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和“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皆由蘇州織造鎸刻。

  《乾隆五十三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

  (行文,三月)十九日員外郎五德、大達色、庫掌金江、催長舒與、筆貼式福海來説太監鄂魯里交……青白玉寶一方,寫“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本文;青白册頁一分(計十片),寫“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寶記”本文;青白玉寶一方,寫“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本文(俱係長蘆新做得送到)。傳旨:將册、寶各配雕龍紫檀木匣盛裝,先做樣呈覽,欽此。于三月二十二日將青白玉册頁二分,各配得合牌罩蓋匣樣一件,上畫雕龍花紋樣;青白玉寶三方,各配得合牌罩蓋匣樣一件,上畫雕龍花紋樣呈覽。奉旨雕龍罩蓋匣着造辦處照樣成做,其玉册、寶着懋勤殿篆寫本文,俟得時俱交蘇州織造加深刻做,送來熱河陳設,欽此。(于五十三年八月初八日蘇州送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一方,隨做得雕龍畫盛裝呈進,俱交懋勤殿訖。)[2]

  (廣木作,四月)初六日,員外郎五德、庫掌金江、催長舒與來説太監鄂魯里交青皮糙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一方(如意館新刻得字),傳旨配楠木匣盛裝,欽此。(于四月二十一日,將玉寶一方配得楠木匣呈進交懋勤殿訖。)[3]

  (熱河隨園,八月)初八日,接得蘇州生京家人馮德持來熱河信帖一件,内開七月二十八日蘇州送到……玉刻“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一方(隨雕龍紫檀匣盛裝墨搨本文)……持進交太監鄂魯里呈覽。奉旨……其“五福五代堂玉寶”交懋勤殿收,欽此。[4]

  (熱河隨園,九月)初十日,接得蘇州生京家人孫鑒持來熱河信帖一件,内開九月初一日將蘇州送到……“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寶”刻字玉寶一方,玉册一分(計十片,各隨紫檀木雕龍匣盛裝)。[5]

  “五福五代堂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存藏于景福宫,這兩方璽常見于藏書中,亦鈐于名家字畫,如:宋代燕肅《春山圖》、董其昌《臨柳公權書蘭亭詩》等,但未在《石渠寶笈》中出現過。“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存藏于避暑山莊,不常見于藏書及字畫中。

  二、“五福五代”三璽製作背景

  “五福五代堂寶”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二璽,從璽文看,似應鎸于乾隆皇帝70歲恰逢五代同堂時,但上文已述,實際是作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70壽誕,未行七旬萬壽慶典,僅以杜甫《曲江》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中的“古稀”,鎸“古稀天子之寶”賀70壽辰,昭示自己乃年登古稀的皇帝之一。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74歲,喜得玄孫,實現了五世同堂之願。五十二年(1787),乾隆皇帝親書“五福五代堂”匾,作《五福五代堂記》,後命鎸“五福五代堂寶”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又作《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記》,鎸“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寶”,以紀其事。兩則記文録在下面:

  御製五福五代堂記

  五福堂者,皇祖御筆賜皇考之匾額也,我皇考敬謹摹泐奎章于雍和宫、圓明園,胥用此顔堂以垂永世。丙申年,予葺寧夀宫内之景福宫,以待歸政後宴息娱老。景福者,皇祖所定名,以侍養孝惠皇太后之所也。予曾爲《五福頌》以書屏,而未以“五福”名堂者,蓋引而未發,抑亦有待也。兹蒙天貺,予得元孫,五代同堂,爲今古希有之吉瑞。古之獲此瑞者,或名其堂以薌其事。則予之所以名堂,正宜用此五福之名。且即景福宫之地,不必别有構作而重熙纍慶,仍即皇祖、皇考垂裕後昆、貽萬世無疆之庥也。若夫獲福必歸于好徳,而好德尤在好其善,以歛錫厥庶民,五章之中三致意焉,兹不復贅。予子、孫、曾、元讀是記及堂中《五福頌》者,應敬思皇祖、皇考所以承天之福,必在于敬天愛民、勤政親賢,毋忘舊章。予之所以心皇祖、皇考之心,朝乾夕愓,不敢暇逸,以幸獲五代同堂之慶,于萬斯年恒保此福,奕葉雲仍,可不勉乎!可不慎乎![6]

  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記

  “五福五代堂”之扁,既額于寧夀宫之景福宫,兹復額于避暑山莊者,何故?

  敬維本朝家法,于凡内殿理事處御書之匾,莫不歷代橅勒,以志繼繩殷志。故“正大光明”自世祖至今四世;“勤政殿”自聖祖至今三世。摹額諸楹,是訓是行,章章可考。(自世祖書“正大光明”四字懸于乾清宫。嗣是,聖祖書之觀德殿,世宗書之圓明園,予又書之避暑山莊。“勤政殿”凡三:在瀛臺者,聖祖所書;在圓明園者,世宗所書;予于香山静宜園及兹避暑山莊亦書之。)

  予因是而繹思之:“正大光明”修身正心之要;“勤政”則治國平天下之本也。内外交勗,本末相資,觸于目而儆于心,敢不以是爲棘乎?若夫“五福五代”之堂,則自予始。予蒙祖考之佑,昊天之眷,古希有七,曾、元繞膝。是宜題堂,以薌其事而勵其欽。然“五福”之名,實亦皇祖昔年所賜皇考之堂名也。(皇祖御書“五福堂”匾額,賜我皇考。敬謹摹勒,懸之雍和宫及圓明園。乾隆丙申,予葺寧壽宫内之景福宫,以待歸政後居之。因爲《五福頌》,書之屏間。至甲辰予得元孫。五代同堂,爲古今希有之瑞,因即景福宫增書“五福五代堂”之額志慶。)

  “五福”之義,見于景福宫之記,訖不復綴。兹特舉歷世所爲“正大光明”“勤政”之書,以申寓修身正心、治國平天下之訓。蓋守此訓,然後可以保“五福”,是則相需殷而相得彰。我子、孫、曾、元敬承天貺,世世書此,必思祖宗垂訓之意,慄慄危懼,永保天命,可不蘉乎!因用此例,書“五福五代堂”之匾,以額于避暑山莊勤政殿之後殿。蓋此山莊即予十二歲時受皇祖教養深恩之處也。

  今得五代同堂,神御咫尺,有不愉悦而慶幸者乎?則予所以慕含飴而懼隕越,又豈言辭所能宣述者哉!設予子孫不負祖宗垂訓,惟日孜孜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或邀天錫,亦得若予五代同堂,而重書“五福五代堂”之匾以額各處,又予所永望而不敢必者也,是爲記。[7]

  據第一則記文中知,康熙皇帝曾引“洪範九疇”之“五福”,御書“五福堂”匾額賜予雍正皇帝,懸于圓明園40景之第5景“竹子園”,又名“天然圖畫”。相傳,此匾是九子奪嫡時,康熙皇帝賜予當時的四皇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意爲“承繼祖恩,福蔭後世”。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修繕景福宫,待歸政後頤養天年,題《五福頌》,作《景福宫五福頌有序》,闡發“五福”之解。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74歲,喜得玄孫,借皇祖賜皇考之“五福”,增“五代”題匾鎸璽撰記,以表五世同堂之喜。

  第二則記文首句就表明“五福五代堂”匾最先是懸挂于景福宫,而後加掛避暑山莊,故作《御製五福五代堂記》的時間應早于《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記》。依照清朝慣例,凡是在内殿處理政事的地方,皇帝御書之匾額,歷代都會仿效摹寫,以表繼承先祖宏圖的壯志。如:順治帝題“正大光明”、康熙帝題“勤政殿”等,皆被摹寫。乾隆帝認爲“正大光明”與“勤政”,寓意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和治國態度,纔能更好地統治國家,爲子孫後代延續“五福”。因此,乾隆帝認爲像這種得玄孫、享五福之事,一來值得鼓勵,二來寄托思念祖宗垂訓之意,三來警示子孫承祖志,所以將此匾加挂于避暑山莊,另鎸“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寶”璽。

  乾隆帝的第五代孫即爲載錫,因避康熙皇帝的“玄”字,稱爲元孫。載錫(1784—1821),奕純長子,定郡王綿德長孫,定安親王永璜長曾孫,乾隆帝長玄孫,載錫是乾隆皇帝的第一個皇玄孫,更是“長房長子長孫長曾孫長玄孫”。自載錫起,玄孫輩皆用“載”字,該字出自乾隆皇帝“永綿奕載奉慈娱”之句。《清稗類鈔》云:“乾隆間,皇六子永瑢繪《歲朝圖》進呈孝聖后,高宗題詩,有‘永綿奕載奉慈娱’之句,其後命取‘永綿奕載’四字爲近支宗室命名行派,然未有明諭也。”[8]“永綿奕載奉慈娱”意爲子孫繁衍成長不息,讓其生母孝聖皇太后盡享兒孫繞膝、含飴弄孫之天倫樂趣。

  三、“五福五代”之“五福”闡釋

  三璽中“五福”“五代”“古稀天子”三詞,後兩個詞寓意較爲直接明瞭,“五代”是指一家人同時有五代在世,即本人、兒子、孫子、曾孫和玄孫,如上所述,到載錫爲第五代;“古稀天子”即滿70歲的皇帝。

  衹有“五福”需進一步分析。現代社會提及“五福”,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春節家家户户對聯上的“五福臨門”,代表着祈盼來年富貴吉祥的美好願望。從古至今,“五福臨門”不僅是黎民百姓的純樸心願,也是帝王君主的美好希冀。那麽“五福”最早出于何處?最初寓意是什麽呢?

  “五福”最早出自《尚書》卷十二《洪範》篇,周武王大勝紂王,拜訪箕子以求治國之法,箕子告知九種大法:“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其中第九種方法“向用五福”即爲“五福”的最早出處。

  《洪範》説“五福”云:“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和“善終”。東漢時期桓譚在《新論·辨惑第十三》中,將五福解釋爲“壽、富、貴、安樂、子孫衆多”。南宋蔡沈釋義爲:“人有壽而後能享諸福,故壽先之。富者,有廩禄也。康寧者,無患難也。攸好德者,樂其道也。考終命者,順受其正也。以福之急緩爲先後。”此説成爲後來最具代表性的釋義,并被廣泛接受與傳播。隨着時代變遷、社會發展,“五福”之解逐漸通俗化和簡單化,最終被演繹爲五個祝福語——壽比南山、恭喜發財、健康安寧、品德高尚、善始善終。雖然釋義與時俱進而變化,但不變的是民衆對美好願望的訴求。

  封建社會中,帝王與庶民由于所處社會階層不同,社會地位不同,所以對于“五福”的訴求存在差异。黎民百姓身份卑微,命如螻蟻,戰戰兢兢奮鬥一生的目的就是祈求家人平安、家庭幸福。因此對于“五福”的理解更傾向于桓譚之説,即命不夭折且福壽綿長、錢財富足且地位尊貴、身體健康且心靈安寧、子孫繞膝能盡享天倫。

  然而君王對“五福”之解却大有不同,皇帝乃九五之尊,視野寬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們所期盼的“五福”既有人間百姓烟火之願,更有對國家太平之期。乾隆帝對“五福”的涵義,在《景福宫五福頌》已有所解釋,録文如下:

  第考《洪範》五福,傳疏或分詮,或遞釋,無所專主。余以爲“壽”“富”“康寧”及“考終命”皆受之于天,而‘好德’則備之于人。玩五皇極之辭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與此互相發明。《中庸》言位禄名壽必推本于大德,足爲五福主德之證。而《正蒙》所云“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尤深切而著明。余故于“攸好德”之頌詳暢厥旨。然帝王之福乃天下之公,而非一身一家之私。其徵自與常人异。誠如所期,信爲備福。余益惟敬修德以迓天庥而弗敢期其必。

  箕疇凡九,極建惟五。斂時五福,其目未譜。于九詳焉,壽爲初祜。華封所祝,麥邱所語。唐堯則辭,齊景則喜(叶)。聖弗聖兮,于斯可睹。景福之宫,肇我皇祖。竹苞松茂,以養聖母(叶)。歲久重葺,倦勤擬居(叶)。作此屏扆,五當其數(叶)。衍繹範言,頌是曼壽(叶)。詩引昌黎,敢怠永久(叶)。(即用韓句。右“壽”。)

  國君大夫,問富答殊。有天下者,奚問答諸。既艱問答,其富若無。然亦有焉,乃在民乎。宣尼正對,萬世帝模。省力薄賦,猶可勉圖。時若雨暘,屢豐難期(叶)。是用危懼,敢詡尊居。又若求材,常苦不足(叶)。艱致者多,詎曰金珠。菟裘豫營,勒此屏辭(叶)。設誠符望,肩卸心娱。(右“富”。)

  皇清開國,承運奉天。宅中建極,敷錫八埏。兹百餘載,將萬斯綿。三聖繼承,謨烈丕宣。藐予小子,佛時仔肩。治國康寧,夕惕朝乾。愛民祈歲,察吏求賢。雖有梗化,弗致蔓延。九州安内,萬里拓邊。幸未隕越,敢爲讆言。八旬有五,擬兹引年。敬之一字,用作心傳。(右“康寧”。)

  福何由生?端在乎德。德復在好,人我胥棘。顧名思義,行道有得。然殊吉凶,原道言憶。吉則徵善,凶必召慝。應好其善,樂乃無射。五福之四,賅彼四則。皇極敷錫,無好必斥。作汝用咎,禄賢是篤(叶)。五九相應,訓君尤亟。励以多年,子云敬式。垂老弗諼,蕲告方來(叶)。(右“攸好德”。)

  踐阼之初,炷香告天。設蒙洪庥,歷六十年。便當歸政,以授後人。岂圖逸豫?有愿于中(叶)。于穆皇祖,幼齡居尊。六十一載,化被海壖。小子廿五,繼體乘乾。敢同祖歷?耆耋况臻。新兹景福,爰待即閑。存吾順事,横渠銘焉。九疇所云,五福冀全。然未敢必,敬俟天恩。(右“考終命”。)[9]

  從上述文字可知,乾隆帝認爲“德”是“福”之根基,有大德纔會有大福降臨,失德就會大禍臨頭,亦可换言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五福”中,僅“攸好德”,即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是能憑一己之力做到的,而像“長壽”“富貴”“康寧”和“善終”四福,皆屬憑己力無法實現和完成的。

  關于“長壽”,往往是人們想擁有的首福,對此,乾隆帝并未作特别説明,僅舉了兩個典故;相傳,堯帝經過華國時,曾拒絶别人對他多壽的祝福,原因是他認爲“多男子則多惧、富則多事、壽則多辱”,而齊桓公却很高興地接受了别人對他多壽的祝福。乾隆帝亦爲凡人,内心對于“壽”也有深深的祈願,但從文字中却没表現出來,反而强調孝順皇太后,提醒後世子孫力行孝道。

  關于“富”,乾隆帝引孔子之語,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10]人心所嚮,衆望所歸,天下百姓的擁護與愛戴就是君王最大的財富,因此“五福”中的“富”,對于君王來説不僅是富可敵國的財富,更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民心。乾隆皇帝深諳其道。

  關于“康寧”,簡言之即風調雨順,百姓富足,國家安定,天下太平,江山萬年。

  關于“好德”,《孟子·離婁上》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11]身爲君王,不僅要有心懷百姓之念,更要有造福于民之爲。乾隆帝在位勤勉爲政,宵衣旰食,躬親壇廟之祀、常驗雨暘之時、日勤中外之政、心存民物之養,此乃千古一帝用行動作出的詮釋和典範,亦乃乾隆帝對自己61年執政生涯的總結。

  關于“考終命”,或可理解爲“善終”,引申爲好結果之意。乾隆帝認爲凡事要有餘量,福祉纔能延綿不絶,自己已然擁有了父親和祖父均未享有的“五福”,因此衹能在位執政60年,不超過祖父康熙帝在位的61年。

  行文至此,再讀乾隆帝《五福五代堂題句》[12]:

  图片

  敷錫名垂洪範篇,祖功宗德己身肩。

  三朝厚幸雙文益,八帙初開五代全。

  苞茂即今看秩秩,旰宵唯是勵乾乾。

  奉時布惠宜春日,欣遇多收鮮緩蠲。

  更能深刻地體會到,這三方璽不僅是乾隆皇帝五代同堂的紀念,還是他晚年心境的體現以及對人生的總結,更是對後世子孫的希冀,希望子子孫孫皆能“心予之心、政予之政、惕予之惕、憂予之憂”,效仿自己敬天命、承祖訓、懷萬民、攸好德、以長治、保久安,可謂用意深遠、用心良苦!

  注釋:

  [1]惲麗梅:《明清帝后寶璽》,故宫出版社,2020年,122頁。

  [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清宫内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0册585頁。

  [3] 同注[2],709頁。

  [4] 同注[2],557—558頁。

  [5] 同注[2],573頁。

  [6] (清)高宗弘曆撰,(清)于敏中等編:《御製文集》二集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清)高宗弘曆撰,(清)于敏中等編:《御製文集》三集卷七。

  [8] 徐珂編:《清稗類鈔》,中華書局,2003年,第5册2148頁。

  [9] (清)英廉等編:《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十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 《論語》卷六,《四部叢刊》影日本正平本。

  [11]《孟子》卷七,《四部叢刊》影宋大字本。

  [12](清)高宗弘曆撰,(清)于敏中等編《御製文集》五集卷五十二。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