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收藏
古籍新发现|海上古书寻踪之《凌烟阁功臣图》

  复旦藏本《凌烟阁功臣图》内封书影

  复旦大学图书馆创建百年,馆藏古籍珍本荟萃,善本书达七千余种,清康熙七年(1668)吴门(今苏州)柱笏堂刻本《凌烟阁功臣图》即是其中之一。此书融“诗文书画印”五者为一体,在人物传记、绘画雕版、书法篆刻、藏书流播、文物保护、中外文化交流诸方面具有独特文献、文物及艺术价值。

  绘刻俱精,工巧绝伦

  《凌烟阁功臣图》一卷,附录一卷,刘源绘,清康熙七年(1668)吴门柱笏堂刻本。二册。刘源,字伴阮,河南祥符(现开封)人,籍隶镶红旗汉军。清康熙间(1662-1722)官刑部主事,后供奉内廷,卒于官。工画,山水人物、写意花鸟,无不精通,又善篆隶行楷诸体。曾为江西景德镇御窑设计瓷样数百种,参酌古今,立意新颖,精美过于明代诸窑。吴门柱笏堂为清康熙间著名刻工朱圭的刻书坊。朱圭,字上如,清康熙间苏州人,家世业儒。至圭,以家贫,改学木刻雕版,技艺精纯,当时无出其右者。清康熙三十年(1691)前后,朱圭成为皇家专门服务的刻工,曾刻《御制耕织图诗》、《御制避暑山庄图咏》等。

  清康熙元年(1662),刘源客居苏州,见明陈洪绶所绘“水浒三十六人图”(即世称“水浒叶子”),以为“古法谨严,姿神奇秀,辄深向往”。然以陈氏“不以表著忠良,而顾有取于绿林之豪客(指水浒人物)”,故别绘《凌烟阁功臣图》,“聊以纪风云之盛,立仁义之极”。

  复旦馆藏《凌烟阁功臣图》刘源自序书影

  所谓凌烟阁,即唐太宗为纪念和表彰开国功臣所建立的宫廷楼阁,挂画师阎立本所绘唐朝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图于阁上。二十四人依次为: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劫、秦叔宝。刘源所绘,亦依此序,惟二十四人之后,又增绘关羽及大士像各三幅。

  书首有康熙七年刘源自序,及朱圭刊书牌记。第一册为图,每图之前皆有刘源亲笔手书之小传,图后有其模仿各代书家字体之诗赞(多为唐杜甫诗句);第二册为附录,收吴伟业等当时名流题识。图文并茂,刊刻极精。

  长孙无忌像

  大士像

  继承创新,贯穿中西

  刘源的《凌烟阁功臣图》在文化延续和创新方面皆有独到之处。一方面,他继承中国传统绘画,即从唐代阎立本到晚明陈洪绶的人物画像传承,用不同的体姿和面目来勾画人物形象,来区别人物的不同气质和性格,线条娴熟,人物传神。另一方面,刘氏所附“大士图”又突破了传统中国观音风格,带上西洋的特征。

  大士图(观音像)

  赵嘉福先生刻大士图拓片

  版画研究者刘扬先生认为,“大士图”画像描绘的是圣母怀抱和尚(代表中国佛教徒),去迎接天主教的圣灵(鸽子代表圣灵)情景。画面含一种隐喻,和尚代表本土佛教,在圣母的感化下去接受圣灵,代表由佛教徒转而信仰天主教。和尚的面容像成人,或是代表中国众佛教徒。可见,刘源《凌烟阁功臣图》的绘法和思想已受到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海上石刻大师、原上海图书馆资深碑拓雕刻修复师、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专家赵嘉福先生,以此图为底本,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雕刻石碑,现藏复旦大学图书馆。

  刘氏旧藏,流传有序

  复旦馆藏《凌烟阁功臣图》有别于他馆藏本,除了序跋完整之外,其流传颇有特色。书钤有刘源私印多方,疑书成之后经刘源自藏。

  

  刘源私印

  是书曾经嘉业堂主人刘承幹收藏,钤有“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朱文、“刘承幹字贞一号翰怡”白文印。刘承幹(1881-1963),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晚号“嘉业老人”,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人。长于版本目录,富藏书,亦抄书、刻书,以广流传。善经营,为人慷慨。当时著名藏书家卢氏抱经楼、莫氏影山草堂、朱氏结一庐、丁氏持静斋、缪氏东仓书库散出之书,多为刘氏所收。藏书六十余万卷,曾于南浔镇居所小莲庄内,置“嘉业堂”藏书楼贮书。1911年,刘氏举家定居上海,日常所购善本分贮嘉业堂及沪寓。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氏将嘉业堂藏书中的精华迁至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刘氏开始出售部分古籍善本。1953年至1957年间,经复旦大学教授王欣夫先生介绍,刘氏向复旦大学分三批出售其所藏元明清刻本及精抄本。刘氏嘉业堂藏书遂成为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藏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复旦馆明清文献收藏。《凌烟阁功臣图》成为清代康熙年间木刻版画之翘楚,代表清初版画艺术的高峰。

  复旦大学图书馆现藏线装古籍约40万册,系集王同愈、李国松、庞青城、高燮、丁福保、刘承幹、王欣夫、赵景深等诸家藏书精华而成。其中善本7000余种,近6万册,以《诗经》著述、地方志、别集、弹词唱本为收藏特色。

  地点:复旦大学图书馆(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资料:复旦大学图书馆

  (转自“乐游上海”微信公众号)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