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收藏
芸台书话│《自警编》与“半部《论语》治天下”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8-03-30
编辑:赵洪雅 

  《自警编》一书始撰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撰者赵善璙,是宋太宗赵炅的七世孙,字德纯,安徽歙县人,寓居南海(今广东广州),少苦学登第,后为德清县薄,累官至尚书郎。

 

(宋)赵善璙辑《自警编》 

辽宁省图书馆藏 

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自警编》主要编辑了北宋硕学鸿儒的嘉言懿行,全书共分为九类,包括学问类、操修类、齐家类、接物类、出处类、事君类上、事君类下、政事类、拾遗类。其中,学问类中的一则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宰相赵普与“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流传甚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则典故。《自警编·学问类·学问》中便记载了这一故事渊源:  

  太宗欲相赵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太宗释然,卒相之。  

  赵普(公元922—992年),五代后周至北宋时人,参与策划宋太祖、太宗兄弟建立宋朝的陈桥兵变,太祖在位时任过十年宰相。他建议太祖逐步削夺地方将领的财权、兵权,选拔各地精兵到中央作禁军以削弱藩镇武力;实行更戍法,军队经常变换驻地,使兵卒和将领互不认识;又“杯酒释兵权”,解除石守信等大将兵权,以防其率军谋反。

 

宋丞相赵普像 

  除《自警编》以外,南宋时记载赵普读《论语》事迹的另一部史书是王偁的《东都事略》,其文云:“当其(赵普)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阖户,自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用是为常。后普薨,家人始得开其箧而见之,则《论语》二十篇。”

 

南宋)王偁撰 《东都事略 

  元朝所修《宋史·赵普传》也有类似的记载:“(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诵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尽管这一传说的真伪已难考辨,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表达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这一传说也在千载之间为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自警编》版本考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部宋端平元年(1234)九江郡斋本《自警编》,卷前有嘉定甲申年(1224)赵善璙自序,卷末有端平改元(1234)三月善璙跋。序跋中详细说明《自警编》始撰于嘉定十四年(1221),成书于三年之后的嘉定十七年(1224),但成书之后并未刊刻,时隔多年之后,始刻于九江郡斋。版心下镌刻工姓名四十余人,其中保梅、王必文、刘志忠、刘志才等多人,均为南宋端平年间九江地区的刻字工人。由于此书刊刻已近宋末,国力衰退,虽有避讳之例,已不甚严,书内仅见贞、完、慎、敦、惇等字缺末笔,而不讳之字,仍然可见。

  此书宋代仅此一刻,至明代颇受青睐,屡有刻本问世,如:明洪武二十七年蜀藩覆宋刻本、弘治十五年刻本、嘉靖七年蜀藩重刻本、嘉靖十九年闽中刻本、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嘉靖四十年云南大理刻本、万历元年刻本、万历四年刻本等,另有朝鲜、日本活字本。

 

翁方纲题记 

  辽宁省图书馆藏有两部宋端平元年九江郡斋刻《自警编》。此本(下简称“全本”)钤有“王世懋印”、“敬美甫”、“果亲王府图书记”等印记,并有翁方纲题字两行:“乾隆四十二年岁在丁酉夏六月十五日文渊阁校理翰林编修大兴翁方纲获观”。王世懋,字敬美,王世贞弟,明代藏书家,此书曾为其旧物。清雍正年间转为果亲王允礼收藏,乾隆年间翁方纲阅于文渊阁,并题字。

 

清郎世宁绘果亲王允礼像 

  另一部是残书,在流传过程中,书贾曾将版心的甲、乙、戊字挖掉,在目录中做手脚,以残充全;“全本”和“残本”在文字上也略有异同,显示出明显的改版补刻痕迹。

  可以看出,“残本”《自警编》印刷在前,“全本”《自警编》印刷在后。据考,明清传世刻本,均是以“全本”为祖本翻刻传布的。故此推断,“残本”应是《自警编》刻版时的印样,用作校对,印数很少。“全本”则是将校对过程中发现的舛误进行修改或补版后,重新印刷之正本。足以想见,这部宋端平元年(一二三四)九江郡斋刻本之“全本”,其版本价值极高,弥足珍贵。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