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收藏
小知识│敷彩、饾版、拱花与《十竹斋画谱》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8-03-14
作者: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李致忠
编辑:赵洪雅

  元代以后,套印技术发展演进的路数大概是沿着单版敷彩套印、饾版多色套印、饾版拱花多色套印的路径,逐渐由低级向高级、由不成熟向成熟直至炉火纯青。

  自元代无闻和尚注释的《金刚经》出现单版敷彩套印技术之后,至明代后期将近300年的时间里,这种技术一直在发展。直到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安徽歙县程大约滋兰堂雕印的《墨苑》彩印本,如其中的《天姥对庭图》、《巨川舟楫图》,有红色、黄色的凤凰,有绿色的竹子。还有的用5种颜色分饰不同的器物、花、鸟等,虽套印得已相当精致,但基本技法却没变。

(明)程大约撰《程氏墨苑》第二卷《天姥对庭图》,程氏滋兰堂彩色印本 

  (实物为彩印本,图像截自“中华古籍资源库”) 

  其他如万历三十四年(1606)新安黄一明雕印的《风流绝唱图》,还有《花史》等,其中彩印的人物衣履、房饰、窗帏、肤色、目光、荷花、莲叶等,也都印得色泽可人,但也未出敷彩印法。吴兴富户凌、闵两家前后套印了130多种有名的书,有的甚至是朱、墨、黛、紫、黄的五色套印。且纸白色新,各不浸染,干净利落。可以说将单版敷彩印刷技术推向了极致。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单版分色印刷,其颜色之间的衔接都嫌生硬,其深浅明暗的过度更不自然,甚至互相湮染,使得版面不净。  

  为了彻底解决这类问题,到了明末胡正言(约1584-1674)则发明了多版分色印刷技法,这就是所谓的饾版印法。而且还不满足于此,又进一步发明“拱花”印法,并使饾版、拱花两种技法结合并用,从而将中国雕版套印水平推向了顶峰。

 

  胡正言字曰从,休宁(今属安徽)文昌坊人。大约生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长期寓居南京鸡笼山侧,生性爱竹,故于院中种竹10余竿,因而名其室曰“十竹斋”。胡氏其人非常聪明,精研六书,长于篆籀。所摹历代篆文、法帖、印存、画谱不下数百卷。自己也工于治印和绘画。

 

  所谓饾版,是要根据各种印色的需要,每种颜色刻一块小木版,印刷时依次逐次套印上去,有如拼凑饾饤,故称饾版。其法是先要勾描全画,然后依画本身需求分成若干部分,称为“摘套”。这样一幅画就往往需要刻几十、几百甚至1000余块版,印时分先后轻重印几十次、几百次、几千次。印出来的画面,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形神俱在,看上去颇似北宋人的“没骨画”,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大约刊于明天启七年(1627)的《十竹斋画谱》,便是这种饾版印法的杰作。

 

  对此,胡正言仍不满足。他认为饾版印出的画面尽管已经十分逼真,但仍平饰纸面,缺乏立体感,尚不能活灵活现,故又进一步发明凹凸两版嵌合压挤的印法,使天际的行云、江上的流水、禽类的翎毛、虫类的须腿、花朵的轮廓、器物的边棱,都一一突现在纸上,很有立体效果,大有呼之欲出之感。明崇祯十七年(1644)印制的《十竹斋笺谱》便是此种技法的杰作。在胡正言以饾版印制《十竹斋画谱》的天启年间,还有一位叫吴发祥的人,于金陵用饾版拱花技法印制了《萝轩变古笺》,画面较之《十竹斋笺谱》印得更具特色。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