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收藏
小知识│套色印刷有什么样的演进过程?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8-02-23
作者: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李致忠
编辑:赵洪雅
 

  唐末五代时雕版印刷的佛画,有的先用墨印,然后再用各种颜色彩绘冠带衣裙、耳面唇颐。至今还有如此的观世音菩萨像,珍藏在大英博物馆和不列颠图书馆的东方部。这种墨印彩绘的技法为后来的年画所继承,迄今仍不难看到。这应该说是雕版印刷出现后套色技法的最初尝试。

大英博物馆藏菩萨像 

  北宋初年,四川民间流通的交子,也就是纸币,就是“制楮为卷,表里印记,隐密题号,朱墨间错”。足见纸币的雕版套印在10世纪就出现了。只是没有实物流传,我们难以言状。

 

交子印版 

  山西应县木塔出土的辽版《南无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扶膝端坐于莲台之上,披红色袈裟。头部光圈内红外蓝。肉髻之下微见白毫相。顶部华盖饰宝花,帛幔下垂。华盖两边饰以天草,其外印“南无释迦牟尼佛”字样,字左反而右正。其印制方法属于丝漏印刷,当是两套版印制。先漏印红色,后漏印蓝色。字地上的黄色则是用笔刷染的,这和我国民间镂孔印染花布的方法基本相同。由于漏印方法不容易印出精细流畅的线条,因此眉、眼、口、鼻、手、足和服饰的许多线条,都只好用笔再行勾画。而身形穿着也显得不清晰。

 

绢本彩印《南无释迦牟尼像》,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出土 

  1973年8月,陕西省文管会修整石台孝经,在碑身背面与中心石柱连接处发现了女真文印刷品及《东方朔盗桃版画》,属坊间印卖的年画,似为山西平水系印版风格。为浓墨、淡墨、浅绿色套印。

 

金刻彩色版画《东方朔偷桃图》 

  到了元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无闻和尚注释的《金刚经》被雕版套印了出来。经文大字,印以朱丹;注文双行小字,印以墨色;句读圈发,亦多印以朱色;卷首的说法图、卷尾的无闻和尚注经图及韦陀像也都印以朱色。后有至元六年刘觉广跋文,称“师在奉甲站资福寺丈室注经,庚辰(1340)四月间,忽生灵芝,茎黄色,紫艳云盖。次年正月初一日夜,刘觉广梦感龙天聚会于刊经所赞云”。这是我国现存最早利用印书的普通版片套色印制出来的典籍。它的问世虽然大大晚于辽代用丝漏方法套印的《南无释迦牟尼像》,但在技术上却跳出了墨印彩绘及移用民间印染花布技术的窠臼,使雕版敷彩套色印刷获得成功,比德国第一本套印的《梅因兹圣诗篇》要早116年。这件《金刚经》的原物今藏台北“中央图书馆”,1996年赴台时得以目验,发现印纸上被朱色污染处不少,这是早期单版敷彩印刷技术不过关的表现。  

  从唐末五代的雕版墨印彩绘,到辽代的丝漏套印,到元代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雕版敷彩套印技术,差不多经过了400年。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