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收藏
什么时候纸取代了简帛?

  根据《风俗通义》记载,大约西汉后期我国已出现了纸制书,刘秀迁都洛阳时就有“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的说法。古人虽有将缣帛称为纸的习惯,如蔡伦所说“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但帛书历来又称素书,刘秀迁都时所运典籍,既将素书、简书、纸书分开来说,这里的“纸”就不应该再指缣帛。但是纸的发展非常缓慢,直至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拓展造纸原料之后,纸书才逐渐多了起来,但此时纸仍不是书籍的主流载体。《北堂书钞》卷一百零四记载,崔瑗在致葛元甫的信中说送给他《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崔瑗(77—142),字子玉,东汉书法家,生活于公元一二世纪之间。他送给葛元甫书,并说因家贫用不起缣帛,只好采用纸写。可见当时纸来作为书籍制作材料尚不为正宗。三国时曹丕曾以缣帛书写他自己的《典论》和诗赋送给吴主孙权,而送给其臣僚张昭的则用纸抄写。这表明纸还没有取得正宗地位,同时也说明纸张确实比缣帛要便宜很多。《初学记》卷十一引《桓玄伪事》载,东晋末年桓玄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说明公元5世纪初,政府才正式下令以纸代简。至此,纸张才成了书籍的主要制作材料。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