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科技
古保论坛│《图书馆馆藏的预防和保护:抗菌实用指南》评介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7-03-20
作者: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 余辉
编辑:赵洪雅

  摘要Abstract

  Bogdan Filip Zerek撰写的《图书馆馆藏的预防和保护:抗菌实用指南》一书是查杜斯(Chandos)信息专业丛书之一。微生物侵害的防治应是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但国内缺少图文详实、操作性强的专门性论著。文章简介微生物防治工作的基本知识,点评该书的内容和特点,提出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Library Collections:A Practical Guide to Microbiological Controls

  笔者将The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Library Collections:A Practical Guide to Microbiological Controls暂译为《图书馆馆藏的预防和保护:抗菌实用指南》。书名翻译如画龙点睛,“信、达、雅”不易。笔者仅做试译,有3个词的翻译有待商榷,略加详述,抛砖引玉,希望有兴趣的读者讨论,也籍此对全书做一管窥。

  1、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预防和保护

  Preservation和Protection很难引用援例,因为这两个英文词汇对应的中文词汇较宽泛,语义相近的常用译法包括保护、修复、保存。特别是“保护”一词,在英文中同时对应Preservation和Protection,相关的另一词Conservation则同时对应“保护”和“修复”。因此,以书中实际内容为准是本文对书名和其他部分试译时的准则。

  全书十章标题试译为:引言;霉菌概览;空气微生物监控方法;藏品微生物监控方法;灭菌方法;整体馆藏的微生物检测和评估方法;霉和纸的实验研究及其在保护和修复中的应用;灾害响应;总结;附录。

  Preservation常指调控环境或外部条件的预防性保护,包括温湿度、光照等保存条件的调控,以及颗粒物、污染性气体、生物入侵等的防治。但由十章标题可见,本书仅集中在对微生物入侵的及时发现、识别和防护,特别强调在微生物大量传播繁殖前进行预防处理。对藏品保护来说,绝大多数时间和工作量都应聚焦于不可逆的损害造成之前的预先防护。本书的Protection则较为宽泛,包括整体保护和评估方法、灾害响应保护以及直接对藏品开展的灭菌和保护修复处理。特别是其中的灾害响应方案,以华沙克拉辛斯基宫(Krasiński Palace)库房墙壁发现少量渗水时的响应措施作为实例,帮助理解及时抢救、最小干预以及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为基于微生物监控方法的最终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2、Microbiological Controls:抗菌

  事实上,Microbiological Controls在绝大多数时候翻译成“微生物控制”更为准确。笔者建议译作“抗菌”不仅是为了节约字数或贴近普通读者,抑或是把抗菌类比于抗日,取其持久战之意,取“抗菌”译法的主要原因在于本书的研究工作集中在真菌部分。微生物一般包括真细菌(细菌、放线菌等)、古细菌、真菌(霉菌是各类丝状真菌的俗称)、藻类和原生动物、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噬菌体等)。如书中“引言”所说,部分微生物如藻类因室内不可能提供其生长所需的环境,所以不必考虑;而细菌虽可以孢子形式存活和传播,但在合适的繁殖生长机会出现时,总是“竞争”不过真菌,因为真菌可以在更低的湿度下“抢跑”。因而,此书专注于对真菌的研究。因为专注,作者在第二章“霉菌概览”中提供了80张高质量的真菌菌落的彩图,均取材于实际抗菌工作,为鉴定、识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为专注,全书各类图、表的清单列了17页。比如,表2.1的数据显示,作者对室内外空气和藏品表面的微生物(以真菌为主)做了采样培养,总样本量11,800多个,通过逐一显微鉴定来统计研究真菌的生物多样性,为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抗菌方案以及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3、A Practical Guide:实用指南

  A Practical Guide的关键在“实用”二字。全书468页,第十章“附录”占125页,包括空气采样、藏品表面采样的操作步骤详解图39页,新藏品入库前处理等各类工作流程,以及鉴定工作时间规划、实验室设备配置清单及参考价格等细节资料。对任何一个图书馆,想新建实验室开展相关的微生物防控工作,这些资料会很有用。正如作者在第九章“总结”中所说:“事实上,你现在正在阅读的是一本工作记录和工具书(As a matter of fact, what you just have read is a documentation and a manual of a tool)。”

  作者的研究建立在一个环境微生物学的科学硕士学位、一个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的文科硕士学位的教育背景上,以及在波兰国家图书馆微生物实验室五年的工作经历和该馆微生物实验室30年传承的积累上。但也如作者在第二章“霉菌概览”中所说,“每一位普通好学程度的学生(Amoderately eager student)”都能迅速且准确掌握真菌的鉴定;每一位有中人之资且自信的读者,在此书内容的启发下,都可能找到适合的方法,解决在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微生物困扰。也就是说,这项工作“难度不大贵以专”,相信这是对读者很好的鼓励。

  4、遗憾

  一是该书缺乏基因组学等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的应用展望。真菌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真菌学(~1860)、近代真菌学(1861~1950)、全面发展时期(1951~1995)和基因组学时期(1996~)四个阶段,其中近代真菌学的标志是基于生物进化理论和显微镜的运用,通过细胞形态观察来鉴定分类真菌。此书为贴近读者或有鉴于图书保护行业的普遍工作现状,并没有涉及此后60多年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如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抗菌方法、借助DNA高通量测序手段快速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尽管如此,缺少近年来最新的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和方法,仍旧是本书较为遗憾的方面。

  二是作者在第一章中站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角度提出需要重视工作环境里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然而书中却缺乏对这一观点的系统论述,也未提供更详细的参考资料。作者的这一观点在《ISO-11799信息和文件—档案文件和图书馆资料文件存储》(IS0-11799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Document storage requirements for archive and library materials)和国内同类标准中均无反映,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虽然作者在书中提及其曾在2010年的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会议(IFLA Congress)上发表过相关论文,但书中并无相关的详细内容。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图书馆论坛》2017年第2期“爝火书评”栏目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