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科技
致读者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7-01-06
作者:刘家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编辑:赵洪雅

  作者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刘家真

  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微信创建至今,“古保论坛”栏目就4个主题(古籍防霉、古籍装具、修复用水与害虫防治)共发布26篇文章。笔者发现,“古保论坛”栏目的主要粉丝都是对这类问题感兴趣的科研工作人员及面对古籍、档案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基层人员。近来,笔者经常收到相关电话咨询,发现大家对杀虫方法都很关注,希望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我国图书、档案及文物遭到的虫害问题。有的粉丝甚至将本栏目的内容打印成集,以便在需要时寻求些许帮助。本人一并感谢大家对真理的追求,感恩各位对该微信内容的需求!

  通过读者信息反馈,笔者更真切地获悉到害虫对我国纸质文献危害之普遍、危害程度之甚。“低氧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确实是本世纪最为推荐的保护方法。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防虫、灭虫方面,在防火(注意:是防火而非灭火)、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藏用一体化的透明储藏等方面也都得到国际上的一致认可。海外存藏单位对该项技术的使用已有长达30年以上的历史;本世纪,我国文物部门也开始采用了这类设备,但我国虫霉更为严重的图书馆对这一方法还较为陌生。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不仅是资金问题,更多还涉及到这类设备相关技术的开发问题。

  与长期保存和防火相比,杀灭书中害虫的难度更大,因为在杀虫过程中,被处理的对象更加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例如,在低氧杀虫实验中,很容易降低氧气浓度,而如何将虫道内的氧气浓度也降到0.1%却不是一个简单的抽真空问题。

  虫道内的微空间(拍摄:刘家真)

  

(图片版权归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所有,不得转载)

  这类问题在国外已经得到解决,我国也有个别企业开发了氮气发生器并氧气消除器以应对这类问题。但更多的研究与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展开,以便将“低氧法”从纸张、织物的灭虫,发展到木质雕板的灭虫。笔者在该领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研究,并准备在杂志上为大家做更为详细的剖析、研究与分享,也欢迎更多的人参入到研究中来。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