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鉴定
鉴定
题跋集萃│《礼记正义》七十卷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7-11-03
题跋整理│國家圖書館 曹菁菁
提要撰寫│國家圖書館 李致忠
編輯排版│趙洪雅 

  小知识

  大家还记得“两浙东路茶盐司”和“经疏合刻本”吗?在前几期我们介绍《周易注疏》十三卷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以其拥有的财力,率先解决经、注、疏三者合刊一事,使读者可以手持一书便将经、注、疏一览无余,在出版史上颇负盛名。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礼记正义》七十卷同样也是“两浙东路茶盐司”出版的一部“经疏合刻本”,快来一起看看吧!  

大经学家——孔颖达

 

孔颖达像 

  关于本书的作者——孔颖达,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孔颖达(公元574—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是隋唐之际的著名经学家和教育家。孔颖达长于经学,尤精《易》、《书》、《毛诗》、《礼记》及《左氏春秋》,唐太宗贞观中,受命领衔编撰《五经正义》,也称为《五经疏义》。正是在他编订《五经正义》的过程中,排除了经学内部的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五经正义》在内容上摒弃了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也正是由于孔颖达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成为经书定本,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礼记正义》采用郑玄注,即是《五经正义》中的其中一部。

 

00269 禮記正義七十卷 (唐)孔穎達撰 

宋紹熙三年(1192)黄唐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 

惠棟、李盛鐸、袁克文跋 

國家圖書館藏 

经、注、疏合刻与两浙东路茶盐司

  在中国出版史上,将经、注、疏合刻为一书,实由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开其先河。但两浙东路茶盐司何时开始合刻经、注、疏?共经营多长时间?刻成几经?却始终未见确切的解说。至少从清乾隆时日本人山井鼎的《七经孟子考文》说起,便一误再误,二百年来,很少有能把这些问题说明白的人。所幸“越州本六经”除《毛诗》一经失传外,其余五经今皆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通过此本《礼记正义》,即可得知“越州本六经”的刊刻始末,足以廓清上述谜团。

  此本《礼记正义》卷末,镌有两浙东路茶盐司提举黄唐的跋文: 

黄唐跋文

  《六经疏义》自京、监、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乱,览者病焉。本司旧刊《易》、《书》、《周礼》,正经、注、疏萃见一书,便于披绎,它经独缺。绍熙辛亥仲冬,唐备员司庾,遂取《毛诗》、《礼记》疏义,如前三经编汇,精加雠正,用锓诸木,庶广前人之所未备。乃若《春秋》一经,顾力未暇,姑以贻同志云。壬子秋八月,三山黄唐谨识。

  这是此书于绍熙三年由黄唐刻于两浙东路茶盐司的直接证据。跋文还可以说明如下问题:

  一是流行的《六经》疏义,从京师的国子监本,到川中的蜀本,都将经文及注文省去,再加之篇章散乱,览者皆以为不便。 

  

二是茶盐司面对社会需求,旧时已曾刊印《易》、《书》、《周礼》三经的经、注、疏合刻之本,其他经书暂付阙如。 

  

三是绍熙二年(1191)辛亥仲冬,黄唐提举两浙东路茶盐司,又将《毛诗》和《礼记》编汇校勘付梓,以继续此前未竟之事业。 

  

四是《春秋》一经未暇顾及,只好留待来者。  

  黄唐这116字的跋语,将为何合刻经、注、疏,旧时刻成几经,他在任时又刻几经,有一经尚待来者完成等,均交代得十分清楚。足以见得这部《礼记正义》在“越州本六经”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此书旁搜旧文,词富理博,而且传世者仅此一帙孤本,更显其珍稀宝贵。

  此本刻工有茅文龙、蒋佛老、陈琇、郑闰、何垕、何庆、张阿狗、俞声等,皆是元代杭州地区的补版工人,证明此书在元时曾修过版,此本亦即元代印本。此书还有惠栋、李盛铎及袁克文的题跋:

 

惠栋跋文

  拙庵行人購得宋槧《禮記正義》示余,余案《唐·藝文志》,書凡七十卷,此本卷次正同。字體倣石經,蓋北宋本也。先是,孔穎達奉詔撰《五經正義》,法周秦遺意,與經注别行。宋以來始有合刻,南宋後又以陸德明所撰《釋文》增入,謂之《附釋音禮記注疏》,編爲六十三卷,監板及毛氏所刻,皆是本也。歲久脱爛,悉仍其闕。今以北宋本校毛本,訛字四千七百有四,脱字一千一百四十有五,闕文二千二百一十有七,文字異者二千六百二十有五,羨文九百七十有一,校讎是正。四百年來闕誤之書,犁然備俱,爲之稱快。唐人疏義推孔、賈二君,第《易》用王弼、《書》用僞孔氏,二書皆不足傳。至如《詩》《春秋左氏》、三禮則旁采兩漢南北諸儒之説,學有師承,文有根柢,古義之不盡亡,二君之力也。今監板、毛氏所刻諸經頗稱完善,唯《禮記》闕誤獨多,拙庵適得此書,可謂希世之寶矣。拙庵家世藏書,嗣君博士企晉嘗許余造璜川書屋,盡讀所藏,余病未能,息壤在彼,請俟他日。因校此書,并識於後云。已巳秋日,松崖惠棟。 

(書末,跋後有“惠棟”“定宇”印) 

  

 

李盛铎跋文

  諸經疏義本自單行,注疏合刻,始自何時,前人無能詳言之者。今注疏流傳僅有南宋十行本,其卷袠與單疏本不合。乾嘉諸老捜獲錢孫保景鈔《周易注疏》十三卷、沈中賓刻《左傳正義》三十六卷,已悟十行本改移卷第之非。咸同中,仁和朱氏得五十卷本《周禮注疏》,而日本影刻《尚書正義》亦流傳中土,獨惠松崖先生所校七十卷本之《禮記正義》相傳由璜川吴氏轉徙歸曲阜孔氏者,沉晦百餘年,耆古者幾疑秘帙已不存天壤。光緒丁戊之交,頗聞此書復出,爲鬱華閣所收,珍秘不肯示人。余歸自東瀛,伯羲前輩已歸道山,篋册塵封,無由得見。壬子之夏,鬱華書籍散出,是書展轉遂歸三琴趣齋插架,可謂得所歸矣!按黄唐《跋》,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經注疏萃見一書,便於捜繹。紹熙辛亥,唐備員司庾,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編彙、校正、鋟木。是紹興庾司爲注疏第一合刻之地。《詩》《禮》二疏目即爲唐所合編。故它經後僅附唐跋,此經獨列校正諸官銜名,於是注疏合刻地與時無如此明白者。是此刻爲《禮記注疏》合刻第一祖本,又爲海内第一孤本。安得假瞿氏之《易》、朱氏之《周禮》并此本景寫付刊,俾注疏祖刻復得流傳宇内,不亦藝林快事耶?丙辰驚蟄後二日盛鐸識。 

(書末,跋後有“李氏木齋”印)

 

袁克文跋文

  黄唐刊《禮記正義》七十卷,久著聲於人寰。陳鱣跋文曾詳記之,且校訂異同。盛昱藏書散出,即歸其戚景賢,懸重值求沽,議者皆不諧。是時予居天津,亦欲購而未果,旋作南遊,遂絶消息。比移都下,知尚在景家,因丐庾樓妹倩代爲論值,遂以萬金,兼得《纂圖互注周禮》、小字本《春秋》胡傳、黄注杜詩、黄善夫刻王注蘇詩、《于湖居士文集》五書,皆嫏嬛秘寶。因結佞宋之癖,經年所獲,已可盈百,爰闢一廛以貯之,而以此書冠焉。洪憲紀元三月十三日,寒雲記於雲合樓。 

(書末袁克文跋,前有“寒雲廬”印,後鈐“無垢”印)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