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鉴定
鉴定
题跋集萃│纂图互注礼记二十卷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7-10-27
题跋整理│國家圖書館  樊長遠
提要撰寫│國家圖書館  李致忠
編輯排版│趙洪雅

  郑玄,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人。郑玄博通群经,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自成一家,号称“郑学”。《礼记》也是其所注群经之一。

00267 纂圖互注禮記二十卷 禮記舉要圖一卷(漢)鄭玄注  (唐)  陸德明音義 

宋紹熙福建刻本 

林佶、程恩澤題款  錢天樹、孫鋆、楊希鈺、李兆洛、陳鑾、吴憲澄、張爾旦、季錫疇、吴輔仁、張蓉鏡跋 

國家圖書館藏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纂图互注礼记》二十卷,卷首有图二十五幅,上图下文,“纂图”即指此而言。每卷卷端题名为《纂图互注礼记》,实则书内亦刻有“重言”、“重意”规识,其下标出重言之句及重意之句。“释文”则以圈识隔之。实际上,此书非但带“纂图”、“互注”,而且带有“重言”、“重意”,只是书名省略,未予标明。这类书在宋代是学子课读之书,有文有图,有音义有注解,还标出重言之句及重意之句,可谓详尽而通畅。

 

禮記舉要圖一卷 

  此种解经帖括之书,在经学中本不占重要地位,但由于它保存了郑玄的经注,所以历来又为研经者和藏书家所珍重。正如李兆洛跋文所说:“此宋刻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本,义例无足取,而郑注具在,赖可校正时俗之本。”

 

  此宋刻纂圖互注重言重意本,義例無足取,而鄭注具在,賴可校正時俗之本。如《檀弓》“司徒旅歸四布”節“曾子言喪禮袒而讀賵”,喪作非,袒作祖。“天子之棺”節“凡棺因能濕之物”,因作用。《王制》“凡四海之内”節“盈上四等之數并四十九”,九作六;“天之縣内諸侯”節“不得位”,位作世。《儒行》“席上之珍”注三十三字,爛奪訛誤,此不誤。《鄉飲酒義》“鄉人士君子”節“不敢專大惠”下注脱一百八字,此不脱。又《檀弓》“舉者出户出户袒”,與石經同。《王制》“亦弗故生也”,與石經同。皆可與阮氏《校刊記》參証。其餘小小同異處定是不少,若依《校刊記》挨次補入,亦足廣異文也。芙川以此本見示,録所見如此。道光甲午初秋,李兆洛識。 

(書末,前有“養一”印,後有“申耆”印)

  此本用细竹纸印造,字体颇具柳公权笔意,整体版刻风格极类闽建刻本,故季锡畴跋称:“此书为南宋麻沙本,足备郑注参核,自可珍赏。”

  此書爲南宋麻沙本,足備鄭注參覈,自可珍賞。其可采者,已詳養一子、筱軒丈二跋。丈併爲此書訂正數處,可知舊刻亦不盡可從,要在善讀者别而觀之耳。芙川仁兄以余好觀古籍,出以相示,溽暑不獲竟讀,僅一親古澤而已。丙午閏夏,季錫疇記。 

(首有“目利”印,後有“錫疇之印”“松雲”印)

  今考书中讳字极不严格,遇殷、敬、竟、讓等字均不缺笔,遇玄、弦、徵等字则有缺有不缺,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这是坊间刻书的常见现象。然于匡、筐、恒、貞、偵、慎、敦等字,又多缺末笔,以示回避。特别是对慎、敦二字避讳尤严。如卷十一的“择师不可不慎”,卷十六的“君子戒慎”,卷十七的“《诗》云:‘淑慎而止,慎而出话’”、“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事君慎始而敬终”,卷十九的“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等句,其中的慎字都缺末笔,表明对南宋孝宗赵眘的嫌名避之甚严。卷十六的“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注文中的“大德敦化,厚生万物”等句中的敦字,亦均缺末笔,又表明南宋光宗赵惇的嫌名讳也已回避,此外,于纊、曠、壙等字均不缺笔,按宋代讳法,为避宁宗赵擴之讳,凡于“廣”组合成字者,均须缺笔回避,此书不缺,说明此书之刻还未到宁宗之世。与擴字相关,讳法规定廓字也要缺笔回避,而书卷二“然详而廓然”、注文“廓,苦郭反”等句中的廓字均不缺笔,也证明此书之刻还未到宁宗时。据此,可以判定此书当刻于南宋光宗一朝。而光宗临朝极短,只用绍熙一个年号,行用五年(1190-1194),故此本似可定为“宋绍熙福建刻本”。

  此书卷前有篆文大字“宋刊纂图礼记二十卷”九字,落款为“康熙甲午秋日,鹿原林佶题”。按,林佶字吉人,号鹿原,清代候官(今福建福州人),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三十八年举于乡,康熙五十一年赐进士,授内阁中书。他以书法擅名当时,经他写样上版镌刻的图书,称为软体写刻,名噪一时。

 

 

 

 

 

 

 

 

 

 

  此书还有程恩泽、尤侗识语,亦皆为此本增色。

  

  道光庚寅三月二日,古歙程恩澤觀於芙川先生齋頭,因識。 

(卷端,後鈐“雲芬”“程恩澤印”)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