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鉴定
鉴定
书志题跋│《周易注疏》十三卷

题跋整理:國家圖書館  田豐
提要撰寫:國家圖書館  李致忠
圖文編輯:趙洪雅

  南宋以前,群经之经、注、疏各自单行,每读一经,必先将经之白文、注文、疏文集合一处,然后方能研读,披览实属不便。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以其拥有的财力,率先解决经、注、疏三者合刊一事。其方法是经注、经疏分散到相应经句之下,使读者手持一书便可注、疏一览无余,不必再左寻右顾,览者称便。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部《周易注疏》便是经书合刻本的开山之作,在出版史上颇负盛名。快来和小编一起一睹真容吧~

00194 周易注疏十三卷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疏

南宋初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

陳鱣跋并録,顧炎武、錢孫保等人跋

國家圖書館藏

  说起这部书的刊刻,一些小伙伴或许会觉得奇怪——“茶盐司”难道不该负责茶盐事务吗?为什么也会兼管刻书出版呢?

  “茶盐司”,全称为“提举常平茶盐司”。南宋绍兴五年闰二月十二日,将诸路提举常平并入茶盐司,通置提举常平茶盐司。绍兴九年,改隶经制司。十五年,复置提举常平茶盐司,总掌本路常平、茶、盐等公事。既掌管茶盐专卖,也就有经济条件从事刻书,以附庸风雅。故宋代各路常平茶盐司所刻书极为考究,向为学者藏家所珍重。此本《周易注疏》曾经汪士钟、孙景芳、瞿氏铁琴铜剑楼递藏,流传有绪,又有清代学者、藏书家、校勘家陈鳣的跋文,弥足珍贵。

陈鳣像

  陈鳣,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在京师与钱大昕、王念孙等往来,强记博识,精研文字训诂,长于校勘辑佚。陈鳣在这部书的跋文中有留下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好好欣赏一下!

  《五經正義》,《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也,皆孔穎達與諸儒撰定者。其文辭義兼優,與它經殊勝,號爲“義疏”,凡一百七十卷,詔改爲“正義”。

  《正義》皆敷演本注,令其曉暢通達,或有譏其絶無異同者,非孔公本旨也。異同之説,始於唐中葉,而廬陵歐陽氏較多改駁。至南渡後,而先儒傳疏盡爲削除,而宋注始大行矣。

  此古注疏原本也。蒙古刊本割截,可恨。明興,諸監本皆因之而始失其舊。予所習《周易》一書,已與俗本縣絶,它可知矣。古書爲劣儒庸奴竄改,每思扼捥;而於六經,尤爲可深惜云。

  常熟錢求赤所藏鈔本《周易注疏》十三卷,後附《略例》一卷、《音義》一卷,前有《五經正義表》四葉,每葉十八行,行十七字。《表》後半葉有朱筆題識,凡三條,其第二條書於上方。全書俱用朱筆句讀點勘,每卷首有“彭城”“天啓甲子”“匪庵”“求赤氏”“錢孫保印”,凡五印。卷尾有“錢孫保一名容保”一印。按孫保字求赤,爲人方嚴抗特,勤讀書,有父風。父謙貞,字履之,少孤,嗜學,闢懷古堂以奉母。工詩,能度曲,尤善書法。詳見《常熟縣志》《蘇州府志》及馮班撰《傳》。嘉慶十五年秋日,陳鱣記。

  (卷首,後鈐“仲”“魚”連珠印)

  此古注疏本也。經下列注,注後疏自釋經,疏釋經後,疏復釋注。其文通達曉暢,井條不紊,非仲達不能爲也。不知何年腐儒割裂疏文,逐句逐行列於經注之下,同一節之侏儒,類既截之鶴頸,可爲深嘆。予所獲單疏本,一注疏合刻,一又單注本,二皆宋刻最精好完善者,真天下之至寶也。家貧,古書盡鬻於人,惟留此鈔本,惜之不啻如寶玉大弓。後有識者,當知吾言之不誣。庚戌十二月甲午日記。

  錢求赤此記亦用朱筆,在第十三卷後。庚戌爲康熙九年,求赤生於明天啓四年甲子,則其時年四十七矣。是書記但偁爲鈔本,而後有亭林跋,則偁爲影宋鈔。今以鱣所得宋刻本較之,凡宋本避諱字,是本惟避玄、鏡字,而不避敬、弘、恒、貞( 按,原文“玄”“鏡”“敬”“弘”“恒”“貞”諸字,俱缺末筆。)等字;宋本注小字雙行,是本注作中等字;單行宋本經文大字與注疏小字俱頂格相連,每節不提行,是本每節次行俱低一格,次節提行。又以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所引宋本較之,如《乾卦•初九》疏“他皆放此”,是本作“倣此”;“所以重錢”,是本作“重體”;“故交其錢”,是本作“其體”,下方朱筆校云:“二‘體’字宋作‘錢’”。《九二》疏“且大人之文”,是本作“之云”;“是上下兩體”,是本無“是”字;“二爲大夫”,是本作“大人”;“故但自明當爻之理”,是本作“之地”。《九三》疏“居上體之下者”,是本作“下有”;“常若厲也”,是本作“當若王以”;“九三與上九相并”,是本作“正以”。《九四》疏“猶豫持疑”,是本作“遲疑”。《九五》注“非飛如何”,是本作“而何”。《上九》疏“亢陽之至天而極盛”,是本作“大而”;“純陽進極”,是本作“難極”。《彖傳》疏“此明乘駕六龍”,是本作“此名”;“或難具解”,是本作“其解”。《文言傳》疏“亦於爻下言之”,是本作“有之”;“潛隱避世心守道”,是本作“隱潛避世心志守道”;“而柱礎潤”,是本作“而礎柱潤”;“若礠石引針”,是本作“若磁”;“感應之事廣”,是本作“感應之事應”;“故云天下治”,是本“治”下有“也”字;“初末雖無正位”,是本作“初上”;“下文即云”,是本作“下又”;“故心惑之也”,是本作“心或”。斯類甚多。且既係影宋鈔本,而求赤較語又何以云“宋作某”,皆屬可疑。然注疏次序與宋本悉合,其書法工整,非影宋鈔者不能。且《五經正義表》巋然冠首,正賴此以存,誠所謂天下至寶也。今藏吴中周氏香嚴堂,餘姚盧弓父學士《群書拾補》曾據以是正。鱣所得宋刻本亦最爲精美,惜缺首卷,更無它本可補,借此繕録,得成完書,幸莫甚焉。鱣向有《尚書注疏》廿行本二十卷,亦求赤舊藏,始末皆以朱筆手勘,其前後所用印記,正與此同,可偁并美,因并及之。陳鱣載記。

  (卷首,後鈐“仲魚”印)

  五經不易言,尤難言者《周易》。漢唐諸儒去聖未遠,故其注釋猶得聖賢微義。至於宋儒,議論紛紜而穿鑿者多矣。余自髫齡習《易》,迄今皓首,終身詳讀玩味,未能稍窺門閥,信乎易理難窮也。百家解詁靡有不覽,其中能闡發奥旨者,莫善於仲達。是書但惜無佳本,爲可憾耳。甲辰春,偶憩玉峰傳是樓中,檢得匪庵錢子影宋鈔本,見楮墨精美,如獲拱璧,因攜以歸。反覆較勘,得正南北監本之誤,已詳載於《日知録》中。按《宋史•藝文志》及家藏書目皆載十三卷,今之刊本改爲九卷,睹此猶得見古人真面目矣。聊識數語以歸之。甲辰秋仲八日,亭林老人記。

  亭林先生此識,似非其手筆。文集中亦不載入,即《日知録》中未曾勘正及此;既避諱書“校”作“較”,而不避“檢”之作“簡”;所云“偶憩傳是樓中檢得”,而并無徐氏收藏印記;甲辰爲康熙三年,考亭林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癸丑,計是時年五十二,不合云“迄今皓首”,且未必遽自偁曰老人。又按《日知録》有剥孔氏《正義》,而此云“闡發奥旨莫如仲達”,種種疑竇,因鈔本所有,姑附存焉。鱣記。

  (卷首,後鈐“陳”印)

  孔穎達等《周易正義》序云十有四卷,《新唐書•藝文志》及《郡齋讀書志》同,惟《直齋書録解題》作十三卷,引《館閣書目》亦云。今本止十三卷,按序所云十有四卷者,蓋兼《略例》一卷而言。若《正義》原本止十三卷,《舊唐書•經籍志》誤作十六卷,後皆作十卷,又爲妄人所并也。原本單疏并無經注,正經注語惟標起止,而疏列其下。注疏合刻,起於南北宋之間,至於釋文,舊皆不列本書。附刻釋文,又在南宋之末,即《九經三傳沿革例》所謂“建本有音釋注疏”是也。修版至明正德間止,亦謂之正德本,以其每半葉十行,又謂之十行本。近世通行者曰閩本、曰監本、曰毛本,每半葉皆九行。鱣向所藏十行本,已爲罕有。今年秋,從吴賈得宋刻大字本十三卷,每半葉八行,行十九字,皆頂格,經下夾行注,有“注云”二字,注下作大字陰文,疏字仍夾行,先整釋經文,然後釋注,再接大字經文,與日本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所據宋本一一符合。書中避“敬”“恒”“貞”“桓”等字,而不避“慎”字(按:原文敬、恒、貞、桓諸字,俱缺末筆。),間有避“慎”字者,審係修版,疑即《沿革例》所謂紹興初監本,其刷印則在乾道、淳熙間也。楮墨精良,古香可愛,每葉楮背有“習説書院”長印,是宋印之徵;每卷首有“孫修景芳”印,似係明人。其經文如今本《坤•彖傳》“應地無彊”,此作“無彊”;《大有•象傳》“明辨皙也”,此作“辯晢”;《解•彖傳》“而百果草木皆甲拆”,此作“甲坼”;《繫辭傳》“力小而任重”此作“力少”,“辨是與非”此作“辯是”;《序卦傳》“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此作“於家”,俱與唐石經合。顧亭林《石經考》以“力少”爲誤,錢辛楣辨之甚當。考景祐本《漢書•王莽傳》“自知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後漢書•朱馮虞鄭周傳》贊注引《易》亦作“力少”,《三國志•王修傳》注引《魏略》“力少任重”,今得宋本作“力少”,尤可證俗間傳刻之失。其注疏中可以勘今本之脱誤者,更復不少。即如《咸•象傳》疏一段,凡一百一字,今本全脱,宋本之足寶貴如此。惜缺其首卷,復從吴中周猗唐明經借影宋鈔十三卷本,前有《五經正義表》,係錢求赤手校,覓善書者補全,自謂生平幸事。錢校本題識并録諸首焉。嘉慶十五年秋九月,海寧陳鱣跋。

  (卷末,後鈐“陳鱣”“仲魚”印)

  此书有“宋本”、“绶珊经眼”、“汪士钟读书”、“孙修景芳”、“铁琴铜剑楼”、“虞山瞿绍基藏书之印”等印,流传有绪。又有陈鳣跋,但其误认为国子监刻本。《铁琴铜剑楼善本书目》著录,亦袭陈氏之说,误认为南宋初年国子监刻本。

  今“越州本六经”中有五经皆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其中《礼记正义》镌有绍熙壬子两浙东路茶盐司提举黄唐刻书跋,版本史上的此段公案可藉此廓清。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