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联合国成立八十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与重庆图书馆携手推出“八秩春秋 托存经纬——1945-2025联合国文献记忆展”,谨以致敬历史,启迪未来。
联合国文献托存制度,是人类文明共享、知识普惠的卓越实践。作为中国首批联合国文献托存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与重庆图书馆,历经时代变迁,始终肩负着保存、研究并向公众开放联合国核心文献的神圣使命。本次展览以两馆珍藏为基础,以文献托存制度为脉络,旨在传承历史情谊,共担时代使命,推动联合国文献资源的研究、保护与利用迈向新高度。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献对话,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知识启迪。我们诚挚邀请您步入这段由珍贵档案与珍稀文献构筑的记忆长廊,共同感知多边主义的脉动,思考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永恒命题。
为弘扬联合国的宗旨与使命,推动全球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联合国于1946年创立托存图书馆制度。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Dag Hammarskjöld Library)通过这一系统,向世界各地分发联合国的文件与出版物。1947年国家图书馆(北平图书馆)与重庆图书馆(罗斯福图书馆)获得联合国文献托存资格,成为中国首批联合国文献托存图书馆,破冰接入全球知识体系。
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联合国文献的接收进入崭新阶段,覆盖环境、人权、发展等全球议程。国家图书馆与重庆图书馆配套开放联合国文献阅览室,确保公众免费获取权威信息。展陈文献忠实记录了中国从积极参与到提出“中国方案”的历程,彰显负责任大国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与独特贡献。
迈入21世纪,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了联合国文献的数字化发展,也促使托存馆体系进一步完善。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加快了联合国印刷型资料的数字化整理与开放利用,极大地提升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
2006年联合国托存图书馆的数量达到了顶峰,在146个国家和地区有406家联合国文献托存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议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以及研究机构和智库图书馆。截至2010年,在中国共有21家图书馆获得联合国托存图书馆资格。进入21世纪飞速发展的十年,中国的托存馆对联合国资料的收藏范围不断拓展,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国内托存图书馆通过积极参与联合国托存馆项目,与国际接轨,强化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这一时期,联合国托存图书馆计划致力于实现从以纸质为主的体系向更侧重数字化的模式转型。这一转变虽为扩大获取范围和加强文献保存提供了机遇,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国家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都大力推进联合国资料的数字化建设和创新性开发。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联合国文献托存制度正向着联合国宪章图书馆知识网络转型。从文献托存到知识共享,从实体收藏到数字传播,逐步升级为开放、互联、智慧的服务体系,深度融入联合国构建的全球知识网络之中,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实质的作用。
正如本次展览中所展示的珍贵馆藏与历史记忆,图书馆是知识的守护者,更是人类共同理念的传播者。我们期待,在联合国宪章图书馆知识网络的支持下,联合国所倡导的和平、发展、人权与合作的价值观将继续照亮前路,引导国际社会在数字时代走向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