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概况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体例

    (修订版)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的结晶,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激活其生命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让世界知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这就是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起因和宗旨。

      二、本丛书立足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经史子集四部要籍和四部之外的其他典籍,从中慎重选择在哲学、文学、历史、科技等各个学术领域,具有重大思想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一百部经典著述,经过精到的诠释,向全社会各界广大读者推荐。本丛书的选书范围,从时代跨度来说,上起上古先秦,下迄近代“辛亥革命”,历时长达二千馀年。

      三、本丛书的编纂既要突出其学术权威性,更要体现其时代性和大众性。编纂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指示为指导,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精选精编的基础上,进行大众化、通俗化的解读,本着服务当代、面向未来的精神,激活经典,熔古铸今。

      四、具体到所选定的每一部经典,其编纂内容则包括【导读】、【原典】、【注释】、【点评】四个组成部分。

      五、【导读】居一书之首,统领全书,既是指导阅读的指路方向标,也是阐幽抉微的辅导说明书。其内容主要包括成书过程、主要内容、价值评判等若干重大问题。

      介绍版本源流,考察不同版本,正本清源,厘清时代背景和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原典主要内容的体现了典籍的概貌,通过阐扬其学术贡献,表现出其独具的思想史、文化史意义。价值评判在对经典的学术史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予以评价的同时,也不断挖掘和阐发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六、【原典】是全书的基础与核心。将视典籍的具体情况,对经典进行节选或全选解读。关于原典录文版本的选择,既重视目录学所推重“善本”,又不能唯“善本”是从,我们采取较稳妥的做法:选择史有定评的晚近注释本或当代名家的整理本(含今译本)作为底本。

      七、【注释】是阅读的工具。我们的总体原则是简明扼要,且在学术水准上居于前沿地位。我们注释的重点是历史典故和疑难字词。历史典故不只是指成语,还包括了典章、制度、职官、天文、地理、年号等。为了更好地疏通文意,我们在没有今译的情况下,进行了句意串讲,以便更好地疏通文意。我们将一般的字词解释融入串讲,以此减少出注数量,而在串讲之后,仍对其中的难点另行出注,方便读者理解。

      八、【点评】是对原典的再认识,是阅读境界的一种升华,不仅要能撮述原典大旨,更要能作古今观照,淬取并弘扬其思想精华。相对于导读来说,点评可极大地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是导读不可或缺的后续完善之举,而对于全书编纂工作来说,则是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一次细化。

      大体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每一篇的篇末评,一是重要字句的旁批。篇末评只就本篇加以阐释,以区别于导读。其长短不作硬性规定,原则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以切中肯綮、不枝不蔓为旨归。旁批是就篇中的个别字句或段落加以评点。随文实施,只及一点,灵活运用,条目多寡不限,举凡思想火花、文学成就、版本异文、引入新史料、表达新观点皆可入评。

      因为同属评论性质,点评与导读之间分工协作,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