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信息
  • 欧明俊 | 陆游的家世与生平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3-10-03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南宋成就最高的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又是著名词人和散文家,影响广泛而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陆游出身于江南望族,其《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描述了家族的荣耀历史,陆氏家族由汉至南宋,绵延千年而不乏秀杰之士,陆游自豪地说“诗书守素业,蝉联二百年”(《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陆游的高祖陆轸(979—1055),字齐卿,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追赠太傅,清廉节俭,嗜书博学,观史赋诗,开启业儒守官、诗书传家之“家风”。陆轸晚年学仙修道,号朝隐子,著有《修心鉴》,为修心悟道之言。曾祖陆珪(1020—1073),国子博士,好学尚义,多藏书。祖父陆佃(1042—1102),字农师,号陶山,神宗朝进士,极爱王辅嗣解《易》,以说《诗》得名,从王安石学经,尤精礼学,得神宗赏识。徽宗朝官礼部侍郎、尚书左丞,修《神宗实录》《哲宗实录》,著《春秋后传》《二典义》《尔雅新义》《礼记新义》《礼象》。又从王安石学老、庄,为《鹖冠子》作注。著有《陶山集》。父亲陆宰(1088—1148),历任朝请大夫、直秘阁等。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尚节操,工诗文,通经学,喜道教,家藏书万余卷,著有《春秋后传补遗》。他于蜀中得到《苏氏易传》,并传给陆游。陆游母亲唐氏出身名门,为熙宁初参知政事唐介的孙女。陆氏家族崇尚经学、儒学,敦厚守礼,尊师重教,代代相传。又尊崇佛教,佛学传家,并嗜道家养生之术。陆氏世守农桑,陆游诗中屡屡提及为农“家风”,“为农幸有家风在,百世相传更勿疑”(《农家》)。陆游有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有家族荣誉感,其成就的取得除个人努力外,还来自“家风”的承继。

      陆游的“游”与水有关,不是旅游的“游”。说陆游母亲因梦见秦观而生陆游,因此以秦观名和字分别作陆游的字和名,这纯系附会,不足为凭。陆游字务观,取义可能来自《列子》“务内观”,也有可能来自《孟子》,但都是动词“观看”“游观”的意思,不可能是名词“楼观”的“观”,应读作guān,而不应读作guàn①。陆游生平大约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即入蜀以前、入蜀以后和晚年家居时期,创作也相应分为三个时期。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母亲唐氏于淮河舟上喜生陆游。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陆宰携家眷逃回故里山阴(今浙江绍兴)。陆游出生后不久适逢“靖康之乱”,《跋傅给事帖》回忆童年时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他深受祖父辈爱国思想的熏陶感染,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树立抗金报国的抱负。他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即能写诗作文。

      大约二十岁时,陆游与表妹唐琬结婚,后被母亲强行拆散。陆游再娶王氏,唐琬也改嫁赵士程。陆游精神上极受打击,为此追怀伤感不已。据《宋史》本传,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进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锁厅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之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一直到秦桧死后,陆游始赴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赵昚即位,陆游因史浩、黄祖舜举荐善词章、谙典故,赐进士出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开始受到重视。时朝中主战派占上风,陆游热心抗金大业,颇有用武之地。他上书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但孝宗并未重视。隆兴元年(1163),孝宗以右丞相兼枢密使张浚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勿轻率出兵。但张浚冒进北伐,符离之战,宋军大败。次年春,陆游在镇江府通判任上又面见张浚,为“志在恢复”再次献策。四月,“隆兴和议”将成,张浚被解除职务。陆游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闻言奏报朝廷,孝宗大怒。乾道元年(1165),陆游调任隆兴府(治今江西南昌)通判。次年,有人进言陆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②,遂罢黜归乡。

      陆游自认为吕本中私淑弟子,年轻时又拜隐居山阴的曾幾(号茶山)为师,作诗从“江西诗派”入,讲求“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说:“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赠应秀才》)诗多雕琢词句,务求奇巧,后来《示子遹》诗反省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陆游入蜀前所作诗今存仅二百首左右。

      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县)通判。陆游溯长江而上,一路饱览山川名胜,考察风俗民情,完成《入蜀记》。乾道七年(1171),王炎宣抚川陕,驻军抗金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召陆游为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襄理军务。次年三月,陆游抵达南郑,为期八个月,尽情施展“诗情将略”,积极为王炎出谋划策,认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③。他常前往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到过大散关和陇县一带。这一段“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使陆游意气风发,诗歌创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渐由学习“江西诗派”之“藻绘”转向“宏肆”,形成“功夫在诗外”的诗歌理论。其《示子遹》曰:“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晚年回忆“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时,说“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发现“诗家三昧”,揭示了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的真正源泉。他写下不少激昂慷慨的诗词,反复歌咏抗敌豪情,也抒发了“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的悲愤。

      是年九月,王炎被召回临安,幕府解散,陆游壮志难酬,回到成都,以后虽调任几处,但都远离前线,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淳熙二年(1175)六月,范成大任成都府路安抚使权四川制置使,陆游任朝奉郎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二人常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受到挫折,心情苦闷,便借酒浇愁,放浪形骸。淳熙三年(1176)九月,被罢知嘉州(治今四川乐山),原因是臣僚讥弹“燕饮颓放”④。陆游毫不在意,反而自我解嘲,自号“放翁”。淳熙四年(1177)六月,范成大奉召还京,陆游送至眉州(治今四川眉山),恳请范成大回朝后为朝廷出谋划策,“先取关中次河北,······早为神州清虏尘”(《送范舍人还朝》)。陆游自入蜀到东归,前后达九年,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多抗战、恢复等爱国之作,今存诗二千四百余首。

      淳熙五年(1178),五十四岁的陆游奉诏离蜀归朝,受到孝宗召见。淳熙六年(1179)秋,陆游被任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次年,江西水灾,他号令各郡开仓放粮,上奏朝廷,请求开常平仓赈灾。十一月,陆游奉诏返京,给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他“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陆游被罢免落职,重回山阴。淳熙八年(1181),绍兴大水,良田被淹,十一月,陆游寄书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的好友朱熹,请他早来赈灾,并请为灾民减轻赋税。淳熙十三年(1186),闲居山阴五年后,朝廷重新起用陆游为严州(治今浙江建德)知州,他入京向孝宗辞行,孝宗勉励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⑤严州任上,陆游重赐蠲放,广行赈恤,深得百姓爱戴。闲暇之余,整理以前所作诗歌,题名曰《剑南诗稿》。

      淳熙十六年(1189)春,陆游为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七月,兼实录院检讨官,连续上书光宗,提出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完成北伐等系统建议。十一月二十八日,因“喜论恢复”,遭到谏议大夫何澹弹劾,以“嘲咏风月”为名被削职回乡。嘉泰二年(1202),罢官十三年后,宁宗诏陆游入京,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不久兼任秘书监。嘉泰三年(1203)四月,升宝章阁待制,遂以此致仕,时年七十九岁,回到山阴。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拜访陆游,共论国事,辛弃疾多次提出帮他构筑住宅,都被陆游拒绝。嘉泰四年(1204),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早日实现恢复大计。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大力支持北伐,并应韩侂胄之请,为其作记题诗。陆游退居乡里,穷愁衰病,见到流民离家失所,仍动心难过,逝世前一年作《春日杂兴十二首》其四“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嘉定二年(1209)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临终《示儿》诗谆谆嘱咐儿孙,仍不忘恢复大业,爱国情怀终生不渝。陆游最后二十年基本上蛰居故乡山阴,生活清苦,多田园山水的闲适之作,风格质朴清淡,韵味深长,进入另一种境界。《剑南诗稿》凡八十五卷,计九千三百多首,晚期作品占六十五卷,近六千五百首。

      赵翼说:“放翁诗凡三变,宗派本出于杜,中年以后,则益自出机杼,尽其才而后止。······虽挫笼万有,穷极工巧,而仍归雅正,不落纤佻,此初境也。······是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及乎晚年,则又造平淡,并从前求工见好之意亦尽消除,所谓‘诗到无人爱处工’者,刘后村谓其‘皮毛落尽’矣。此又诗之一变也。”⑥此处所说“三变”,指陆游诗歌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陆游一生笔耕不辍,以志士自期,忠心爱国,但屡遭排挤贬斥,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感叹“生无鲍叔能知己”(《书叹》)。陆游诗歌反映了民族危亡年代广大民众的普遍心理和愿望,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赢得很高的声誉。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⑦这也是历史对陆游的公允评价。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陆游集

      编著者:(宋)陆游 著 欧明俊 解读

      注释

      ①参见欧明俊《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

      ②(元)脱脱等《宋史·陆游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58页。

      ③同上,第12058页。

      ④(清)徐松辑,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第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975页。

      ⑤(元)脱脱等《宋史·陆游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58页。

      ⑥(清)赵翼著,江守义、李成玉校注《瓯北诗话校注》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0—231页。

      ⑦梁启超著,汤志钧、汤仁泽编《梁启超全集》第十七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