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信息
  • 新书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苏轼集

    经典普及编辑室
    2023-08-08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苏轼集

      编著者:(宋)苏 轼 著 周裕锴 解读

      定价:75.00元(精装)50.00元(平装)

      ISBN:978-7-5013-7671-1(精装)

      978-7-5013-7670-4(平装)

      装帧形式:精装/平装

      页数:404页

      内容简介

      本书苏文部分以明万历间茅维《苏文忠公全集》为底本,苏诗部分以清人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苏词部分以元延祐本《东坡乐府》为底本,在苏轼文、诗、词的编年、注释、评点方面,参考不少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一些自己的新见。作为一个文化巨人,苏轼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举凡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人文领域各方面,他都具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提出了一系列在文化史上富有开创性的命题和结论。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因自号东坡居士,世称东坡、坡仙、坡老、老坡。身为苏洵长子,故世称苏长公。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故世称苏内翰、苏端明。晚年提举成都玉局观,故世称玉局翁。与父亲和弟弟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成就都很高,是宋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周裕锴,男,四川双流人,1954年生于成都。先后获文学学士(四川大学,1982)、文学硕士(四川大学,1984)、文学博士(四川联合大学,1997)学位。1993年晋升教授。现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研究唐宋诗学、禅学、文献学,并逐渐扩展到中西比较诗学、语言哲学和文学阐释学等领域。

      导读节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世称苏眉山。因自号东坡居士,又称东坡、坡仙、坡老、老坡。因身为苏洵长子,故世称苏长公。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故世称苏内翰、苏端明。晚年提举成都玉局观,故世称玉局翁。

      苏轼自少年时起,就“奋厉有当世志”,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储备能施之于政治的各种知识,“学通经史”,考察“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他受到儒家优秀政治品格的熏陶,如东汉义烈之士范滂、孔融等,给他很大影响。在强权的威胁下决不屈服,保持独立的人格,成为指导苏轼一生进退出处的基本原则。他除了熟读儒家经书,还博览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著作,因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有包容会通各家思想的博大精神。

      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了礼部进士考试。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文坛领袖知贡举欧阳修的高度赞赏,也引起了元老重臣的重视。母亲程夫人去世,苏轼随父与弟回蜀奔丧,丁母忧三年。终丧回朝,嘉祐六年(1061),欧阳修举荐苏轼对制策,应仁宗直言极谏策问,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由凤翔签判任还朝,差判登闻鼓院。英宗爱其才,想直接将他召入翰林,为宰相所劝止,于是依近例召试学士院,给予直史馆的荣耀馆职。但妻子王弗病故,次年父亲苏洵病故,苏轼再次回蜀丁父忧。

      苏轼终丧还朝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神宗皇帝力图改革弊政,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依其议创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新机构,作为变法的主持机关。新法主要内容为理财与整军,目的是富国强兵,抑制“兼并”,堵塞“利孔”,将商品经济的利润收归朝廷。苏轼改革弊政的思路与王安石有重大的分歧。王安石深刻认识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国家政治经济的危机非得通过变法理财来根治不可。苏轼却认为“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因而主张在不变法度的基础上,实行“课百官”“安万民”“厚财货”“训兵旅”等措施。简言之,王坚持激进的改革祖宗法度的剧变,苏则主张温和的遵循祖宗法度的渐变。王安石把议论异于己的苏轼抑置判官告院,又让他权充开封府推官,“意以多事困之”,不料苏轼“决断精敏,声问益远”,而且推出好几篇反对新法的重头文章。苏轼逐渐卷入新旧党争,并以其卓越的才华成为旧党的代言人。

      熙宁四年(1071),苏轼外出为杭州通判,之后又在密州、徐州、湖州三地任知州,担任地方官达八年之久。他具有处理实际事务的才能,既是关心民瘼的良吏,也是果决任事的能吏。在杭州,他协助知州修复钱塘六井,巡行各县,赈济灾荒。在密州,他监督捕蝗,上奏朝廷蠲免秋税,招人抚育弃婴,所活达千人。在徐州,他率领军民抗洪救灾,筑堤护城,开发石炭。在各地,他都以一个亲民的父母官形象出现于普通百姓面前。在地方政事的闲暇,苏轼的文艺活动也得到极大开展。在此期间,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青年人先后拜于门下,后来成为著名的“苏门四学士”。

      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因被指控作诗文诽谤朝廷而被捕入御史台狱,史称“乌台诗案”,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经旧党元老的营救,甚至新党重臣的说情,苏轼终免死罪,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成为被监管的逐臣。元丰三年春,苏轼以戴罪之身抵达黄州,这时他已四十五岁,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似乎已永无出头之日,经济上也极为困窘,团练副使有虚名而无俸禄,仅靠过去的积蓄为生。后友人替他向官府申请到黄州城东一块坡地,他带领家人亲自耕种,由此自号“东坡居士”。黄州时期是苏轼在学术和文学创作上的丰收期。《易传》九卷、《论语说》五卷的撰写与《书传》的动笔,标志着他自成一家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其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使得黄州赤壁名满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坡赤壁”。元丰七年,苏轼量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在离黄赴汝途中,他于金陵钟山会见罢相八年的王安石。此次会面,使得他与王安石在政治和人生态度上有所谅解和默契。

      元丰八年春,哲宗继位,神宗母高氏垂帘听政,任司马光为相,旧党人士纷纷得到重用。苏轼先被任命知登州,到任五天又奉调入京,随即升任起居舍人。元祐元年(1086)三月,除中书舍人,掌外制。九月升为翰林学士,掌内制,成了参与决策的政府要员和朝廷的喉舌。司马光上台后立即着手废除全部新法,恢复仁宗时代的法度,史称“元祐更化”。苏轼从任地方官的实践中,已意识到新法中有部分合理的内容,不能一概否定。司马光罢废“免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轼与之进行激烈的争论。但他这种独立不倚的立场,遭到部分旧党人士的强烈不满。司马光去世后,旧党迅速分化为几个党派,出现了“洛蜀党争”“朔蜀党争”一类朋党之间由学术宗派、政见歧异转化而来的政治倾轧。此外,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党与程颐所代表的洛党,还体现了宋代文苑传统和道学传统的冲突。

      元祐年间,苏轼的门下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人并擢馆职,秦观、孔平仲等一大群文学之士也汇聚京城,形成以苏轼为中心的元祐文人集团。元祐三年(1088)春,苏轼知贡举,辟黄庭坚等人为助手,成为新一代文坛盟主。这个文人集团在政事之余,作画吟诗,听琴对弈,焚香煮茗,玩碑弄帖,谈禅论道,醉心于文学艺术精神产品的创造。苏轼等十六人集会驸马王诜的西园,李公麟为画《西园雅集图》。与会者皆为杰出文学家、艺术家,其玩赏兴味,文采风流,成为盛宋高雅的精神文明的象征。

      苏轼受到政敌的造谣中伤,元祐四年出任杭州知州。他施展其行政能力,为民造福,请求免去租税,开仓赈灾,缓解民困。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发动疏浚盐桥、茅山两河工程,雇佣灾民,使其存活。治理西湖,开掘葑滩,疏浚湖底,修筑长堤。不仅兴修水利于一时,而且留人文景观于千古。苏轼任满后回京担任翰林学士,几个月后又避嫌外任,元祐六年出知颍州。颍州冬日大雪,他开粮仓以赈饥,调炭薪以救寒;又开发沟渠,治理颍州西湖。元祐七年春,改知扬州,他到任后呼吁朝廷放免“积欠”。九月,苏轼被召回京,参与了郊祀大典,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受御史弹劾,他在元祐八年六月出知定州,在任上整顿军队,亲自检阅操练;恢复“弓箭社”,计划整编民兵武装,加强边防。

      哲宗亲政后,苏轼受到重新上台的新党人士的攻击,绍圣元年(1094)四月罢知定州,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在几个月内,他骤然由一个北国的封疆大吏沦为岭南的僻州罪臣。其精神依托、思想倾向和情感认同,逐渐由庙堂走向民间,由“臣”变为“人”。在惠州,他年老多病,物质困乏,但却能安然对待逆境,种菜植药,参禅学道。他写了大量“和陶诗”,以安贫乐道的陶渊明为榜样,始终保持诗意地栖居的乐观人生态度。

      绍圣四年(1097)闰二月,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六月渡琼州海峡至海南岛,七月抵达贬所。苏轼在海南“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生活异常艰苦,但他在黎族人民中间找到朋友,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他在贬谪生活中,同样保持着“兼济天下”的情怀。在惠州,他不顾自己罪臣的身份“勇于为义”,通过地方官朋友做了大量便民之事,造桥引水,利用水力作碓磨,推广新式农具“秧马”,筹建病院。在海南,他致力于改进当地落后习俗,鼓励黎人从事农耕,告谕乡人重惜耕牛,批评“坐男使女”的陋习。他自觉担负起促进海南文化建设的责任,指导学生、秀才,营造读书的文化气氛,使他们感觉到海南与祖国文化“地脉”相连,鼓励他们在科举考试方面“破天荒”。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元祐旧臣重获起用。苏轼六月渡琼州海峡北返,八月奉告命,迁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越大庾岭。在常州酷热的七月,苏轼一病不起,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

      苏轼死讯传出后,举国悲痛,各地出现自发性的群众吊唁活动。苏轼仕途的升沉进退,始终与北宋后期的新旧党争紧密相连。而他在文化史上的形象,却远远超越了政治派别,不仅成为北宋文化巨人的典范之一,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格魅力的文人的象征。

      ……

      内页欣赏

      目 录

      导  读

      一、苏轼的生平与政事 ( 1 )

      二、苏轼的主要思想 ( 5 )

      三、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 9 )

      四、苏轼文诗词集的版本流传及本书选注说明 ( 17 )

      文

      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 ( 27 )

      留侯论 ( 34 )

      喜雨亭记 ( 42 )

      稼说 ( 47 )

      超然台记 ( 53 )

      宝绘堂记 ( 60 )

      日喻 ( 66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72 )

      书蒲永升画后 ( 78 )

      方山子传 ( 84 )

      赤壁赋 ( 89 )

      后赤壁赋 (100)

      记承天夜游 (106)

      谢量移汝州表 (108)

      石钟山记 (116)

      答张文潜县丞书 (121)

      潮州韩文公庙碑 (129)

      记游松风亭 (142)

      答谢民师推官书 (145)

      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154)

      石鼓歌 (157)

      真兴寺阁 (166)

      和董传留别 (168)

      泗州僧伽塔 (171)

      游金山寺 (176)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81)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185)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186)

      有美堂暴雨 (188)

      书焦山纶长老壁 (191)

      无锡道中赋水车 (195)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198)

      其一(198)

      其二(199)

      和孔密州五绝(其三)(203)

      东栏梨花(203)

      读孟郊诗二首 (205)

      其一(205)

      其二(206)

      续丽人行并引 (209)

      百步洪二首并引(其一)(213)

      送参寥师 (218)

      舟中夜起 (222)

      大风留金山两日 (225)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228)

      寒食雨二首 (232)

      其一(232)

      其二(232)

      鱼蛮子 (235)

      题西林壁 (239)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241)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244)

      其一(244)

      其二(245)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250)

      赠刘景文 (253)

      聚星堂雪并引 (255)

      荔支叹 (261)

      纵笔 (267)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269)

      倦夜 (275)

      汲江煎茶 (277)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二)(281)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84)

      次韵江晦叔二首(其一)(287)

      词

      蝶恋花 (290)

      江城子 (294)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94)

      江城子 (298)

      密州出猎(298)

      望江南 (302)

      超然台作(302)

      水调歌头 (305)

      阳关曲 (310)

      浣溪沙 (313)

      其一(313)

      其二(313)

      其三(314)

      其四(314)

      其五(314)

      永遇乐 (321)

      卜算子 (326)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326)

      水龙吟 (330)

      赠赵晦之吹笛侍儿(330)

      水龙吟 (336)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336)

      定风波 (341)

      浣溪沙 (344)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344)

      西江月 (347)

      念奴娇 (350)

      赤壁怀古(350)

      洞仙歌 (355)

      鹧鸪天 (360)

      水调歌头 (362)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362)

      贺新郎 (367)

      八声甘州 (372)

      寄参寥子,时在巽亭(372)

      西江月 (376)

      主要参考文献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