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信息
  • 新书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陆游集

    经典普及编辑室
    2023-07-17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陆游集

      编著者:(宋)陆游 著 欧明俊 解读

      定价:70元(精装) 48元(平装)

      ISBN:978-7-5013-7675-9(精装) 978-7-5013-7674-2(平装)

      装帧形式:精装 / 平装

      页数:384页

      内容简介

      本书选录作品标准,兼顾思想性、艺术性与时代性、超越性,突出重点,兼顾全体,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呈现陆游思想和文学创作全貌。内容上,突出爱国诗,同时重视闲适诗,兼顾爱情、山水、田园、咏史怀古、养生、读书、教子、风俗等;重视抒情诗,同时重视说理诗、写景诗等。风格上,突出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和陆游个性特色的慷慨悲壮和豪迈旷达、奔放飘逸,同时重视闲适平淡,兼顾其他风格;文体上,陆游诗各体兼备,最擅长七古、七律和七绝,突出此三体,兼顾他体,如六言诗即被古今选家基本忽略。兼顾文体、诗体、词体,特别是散文各体,如序、跋、记、笔记文、史传文等,纠正历来轻视陆游散文之弊。注重反映陆游一生不同时期创作变化,突出艺术个性。尊重历史,吸收古人智慧,重视历代重要选本。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南宋成就最高的大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又是著名词人和散文家,影响广泛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欧明俊,1962年7月生,男,汉族,安徽五河人。1986年6月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破格晋升教授,2003年6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古代词学、散文学、诗学、文学理论、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注重古代与现代、文献与理论、各文体、各时代的融贯会通研究,尤重学术命名和反思,追求有思想的学术。

      导读节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南宋成就最高的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又是著名词人和散文家,影响广泛而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一、家世与生平

      陆游出身于江南望族,其《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描述了家族的荣耀历史,陆氏家族由汉至南宋,绵延千年而不乏秀杰之士,陆游自豪地说“诗书守素业,蝉联二百年”(《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陆游的高祖陆轸(979—1055),字齐卿,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追赠太傅,清廉节俭,嗜书博学,观史赋诗,开启业儒守官、诗书传家之“家风”。陆轸晚年学仙修道,号朝隐子,著有《修心鉴》,为修心悟道之言。曾祖陆珪(1020—1073),国子博士,好学尚义,多藏书。祖父陆佃(1042—1102),字农师,号陶山,神宗朝进士,极爱王辅嗣解《易》,以说《诗》得名,从王安石学经,尤精礼学,得神宗赏识。徽宗朝官礼部侍郎、尚书左丞,修《神宗实录》《哲宗实录》,著《春秋后传》《二典义》《尔雅新义》《礼记新义》《礼象》。又从王安石学老、庄,为《鹖冠子》作注。著有《陶山集》。父亲陆宰(1088—1148),历任朝请大夫、直秘阁等。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尚节操,工诗文,通经学,喜道教,家藏书万余卷,著有《春秋后传补遗》。他于蜀中得到《苏氏易传》,并传给陆游。陆游母亲唐氏出身名门,为熙宁初参知政事唐介的孙女。陆氏家族崇尚经学、儒学,敦厚守礼,尊师重教,代代相传。又尊崇佛教,佛学传家,并嗜道家养生之术。陆氏世守农桑,陆游诗中屡屡提及为农“家风”,“为农幸有家风在,百世相传更勿疑”(《农家》)。陆游有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有家族荣誉感,其成就的取得除个人努力外,还来自“家风”的承继。

      陆游的“游”与水有关,不是旅游的“游”。说陆游母亲因梦见秦观而生陆游,因此以秦观名和字分别作陆游的字和名,这纯系附会,不足为凭。陆游字务观,取义可能来自《列子》“务内观”,也有可能来自《孟子》,但都是动词“观看”“游观”的意思,不可能是名词“楼观”的“观”,应读作 guān,而不应读作 guàn。陆游生平大约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即入蜀以前、入蜀以后和晚年家居时期,创作也相应分为三个时期。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母亲唐氏于淮河舟上喜生陆游。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陆宰携家眷逃回故里山阴(今浙江绍兴)。陆游出生后不久适逢“靖康之乱”,《跋傅给事帖》回忆童年时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他深受祖父辈爱国思想的熏陶感染,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树立抗金报国的抱负。他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即能写诗作文。

      大约二十岁时,陆游与表妹唐琬结婚,后被母亲强行拆散。陆游再娶王氏,唐琬也改嫁赵士程。陆游精神上极受打击,为此追怀伤感不已。据《宋史》本传,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进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锁厅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之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一直到秦桧死后,陆游始赴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赵昚即位,陆游因史浩、黄祖舜举荐善词章、谙典故,赐进士出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开始受到重视。时朝中主战派占上风,陆游热心抗金大业,颇有用武之地。他上书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但孝宗并未重视。隆兴元年(1163),孝宗以右丞相兼枢密使张浚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勿轻率出兵。但张浚冒进北伐,符离之战,宋军大败。次年春,陆游在镇江府通判任上又面见张浚,为“志在恢复”再次献策。四月,“隆兴和议”将成,张浚被解除职务。陆游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闻言奏报朝廷,孝宗大怒。乾道元年(1165),陆游调任隆兴府(治今江西南昌)通判。次年,有人进言陆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遂罢黜归乡。

      陆游自认为吕本中私淑弟子,年轻时又拜隐居山阴的曾幾(号茶山)为师,作诗从“江西诗派”入,讲求“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说:“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赠应秀才》)诗多雕琢词句,务求奇巧,后来《示子遹》诗反省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陆游入蜀前所作诗今存仅二百首左右。

      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县)通判。陆游溯长江而上,一路饱览山川名胜,考察风俗民情,完成《入蜀记》。乾道七年(1171),王炎宣抚川陕,驻军抗金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召陆游为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襄理军务。次年三月,陆游抵达南郑,为期八个月,尽情施展“诗情将略”,积极为王炎出谋划策,认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他常前往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到过大散关和陇县一带。这一段“金戈铁马” 的军旅生活,使陆游意气风发,诗歌创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渐由学习“江西诗派”之“藻绘”转向“宏肆”,形成“功夫在诗外”的诗歌理论。其《示子遹》曰:“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晚年回忆“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时,说“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发现“诗家三昧”,揭示了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的真正源泉。他写下不少激昂慷慨的诗词,反复歌咏抗敌豪情,也抒发了“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的悲愤。

      是年九月,王炎被召回临安,幕府解散,陆游壮志难酬,回到成都,以后虽调任几处,但都远离前线,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淳熙二年(1175)六月,范成大任成都府路安抚使权四川制置使,陆游任朝奉郎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二人常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受到挫折,心情苦闷,便借酒浇愁,放浪形骸。淳熙三年(1176)九月,被罢知嘉州(治今四川乐山),原因是臣僚讥弹“燕饮颓放”。陆游毫不在意,反而自我解嘲,自号“放翁”。淳熙四年(1177)六月,范成大奉召还京,陆游送至眉州(治今四川眉山),恳请范成大回朝后为朝廷出谋划策,“先取关中次河北,……早为神州清虏尘”(《送范舍人还朝》)。陆游自入蜀到东归,前后达九年,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多抗战、恢复等爱国之作,今存诗二千四百余首。

      淳熙五年(1178),五十四岁的陆游奉诏离蜀归朝,受到孝宗召见。淳熙六年(1179)秋,陆游被任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次年,江西水灾,他号令各郡开仓放粮,上奏朝廷,请求开常平仓赈灾。十一月,陆游奉诏返京,给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他“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陆游被罢免落职,重回山阴。淳熙八年(1181),绍兴大水,良田被淹,十一月,陆游寄书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的好友朱熹,请他早来赈灾,并请为灾民减轻赋税。淳熙十三年(1186),闲居山阴五年后,朝廷重新起用陆游为严州(治今浙江建德)知州,他入京向孝宗辞行,孝宗勉励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严州任上,陆游重赐蠲放,广行赈恤,深得百姓爱戴。闲暇之余,整理以前所作诗歌,题名曰《剑南诗稿》。

      淳熙十六年(1189)春,陆游为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七月,兼实录院检讨官,连续上书光宗,提出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完成北伐等系统建议。十一月二十八日,因“喜论恢复”,遭到谏议大夫何澹弹劾,以 “嘲咏风月”为名被削职回乡。嘉泰二年(1202),罢官十三年后,宁宗诏陆游入京,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不久兼任秘书监。嘉泰三年(1203)四月,升宝章阁待制,遂以此致仕,时年七十九岁,回到山阴。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拜访陆游,共论国事,辛弃疾多次提出帮他构筑住宅,都被陆游拒绝。嘉泰四年(1204),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早日实现恢复大计。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大力支持北伐,并应韩侂胄之请,为其作记题诗。陆游退居乡里,穷愁衰病,见到流民离家失所,仍动心难过,逝世前一年作《春日杂兴十二首》其四“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嘉定二年(1209)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临终《示儿》诗谆谆嘱咐儿孙,仍不忘恢复大业,爱国情怀终生不渝。陆游最后二十年基本上蛰居故乡山阴,生活清苦,多田园山水的闲适之作,风格质朴清淡,韵味深长,进入另一种境界。《剑南诗稿》凡八十五卷,计九千三百多首,晚期作品占六十五卷,近六千五百首。

      赵翼说:“放翁诗凡三变,宗派本出于杜,中年以后,则益自出机杼,尽其才而后止。……虽挫笼万有,穷极工巧,而仍归雅正,不落纤佻,此初境也。……是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及乎晚年,则又造平淡,并从前求工见好之意亦尽消除,所谓‘诗到无人爱处工’者,刘后村谓其‘皮毛落尽’矣。此又诗之一变也。”此处所说“三变”,指陆游诗歌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陆游一生笔耕不辍,以志士自期,忠心爱国,但屡遭排挤贬斥,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感叹“生无鲍叔能知己”(《书叹》)。陆游诗歌反映了民族危亡年代广大民众的普遍心理和愿望,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赢得很高的声誉。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这也是历史对陆游的公允评价。

      ……

      内页欣赏

      目 录

      导 读

      一、家世与生平 (1)

      二、深刻的思想 (6)

      三、诗歌成就 (9)

      四、词与散文的成就 (26)

      五、《陆游集》版本源流及本书编选说明 (35)

      渭南文集

      文

      上二府论都邑札子 (45)

      《师伯浑文集》序 (48)

      书巢记 (51)

      放翁自赞四篇(其一) (54)

      书《通鉴》后二篇(其一) (56)

      跋《李庄简公家书》 (58)

      跋程正伯所藏《山谷帖》 (60)

      入蜀记二则 (62)

      一 (62)

      二 (64)

      词

      浣沙溪·和无咎韵 (67)

      水调歌头·多景楼 (68)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71)

      南乡子 (72)

      好事近 (74)

      鹧鸪天 (75)

      鹧鸪天 (77)

      钗头凤 (78)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80)

      卜算子·咏梅 (81)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83)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86)

      渔家傲·寄仲高 (87)

      鹊桥仙 (89)

      鹊桥仙·夜闻杜鹃 (91)

      诉衷情 (92)

      谢池春 (94)

      剑南诗稿

      夜读兵书 (96)

      二月二十四日作 (98)

      送曾学士赴行在 (99)

      度浮桥至南台 (102)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104)

      喜小儿辈到行在 (105)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107)

      望江道中 (109)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110)

      游山西村 (111)

      晚泊(113)

      黄州(115)

      系舟下牢溪游三游洞二十八韵 (117)

      瞿唐行 (120)

      入瞿唐登白帝庙 (121)

      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 (123)

      岳池农家 (125)

      山南行 (127)

      太息(宿青山铺作)二首(其一) (128)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 (130)

      归次汉中境上 (132)

      剑门道中遇微雨 (134)

      剑门城北回望剑关诸峰,青入云汉,感蜀亡事,慨然有赋 (136)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137)

      凌云醉归作 (139)

      醉中感怀 (141)

      夜读《岑嘉州诗集》 (142)

      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 (145)

      闻虏乱有感(147)

      醉歌 (149)

      观大散关图有感 (150)

      金错刀行 (153)

      胡无人 (155)

      对酒叹 (157)

      秋声 (160)

      寓驿舍 (161)

      观长安城图 (163)

      长歌行 (164)

      楼上醉歌 (167)

      雨 (168)

      对酒(170)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172)

      病起书怀二首(其一) (174)

      剑客行 (175)

      和范待制秋兴三首(其一) (177)

      万里桥江上习射 (179)

      关山月 (180)

      出塞曲 (183)

      楼上醉书 (184)

      送范舍人还朝 (187)

      秋晚登城北门 (189)

      江楼醉中作 (191)

      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 (192)

      醉中出西门偶书 (195)

      次韵季长见示 (196)

      南定楼遇急雨 (197)

      楚城 (199)

      初发夷陵 (200)

      泊公安县 (202)

      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 (204)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 (205)

      登赏心亭 (207)

      过灵石三峰二首 (209)

      其一 (209)

      其二 (209)

      思故山 (210)

      鹅湖夜坐书怀 (213)

      弋阳道中遇大雪 (216)

      登拟岘台 (218)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220)

      中夜起登堂北小亭 (222)

      北窗 (223)

      小园四首(其一) (225)

      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 (226)

      书悲二首(其一) (228)

      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诗 (230)

      草书歌 (231)

      夜泊水村 (233)

      夜步庭下有感 (235)

      感愤(237)

      初冬杂题六首(其二)(239)

      夜步(240)

      书愤(241)

      临安春雨初霁 (243)

      饮张功父园,戏题扇上 (245)

      夜登千峰榭 (247)

      闻鼓角感怀 (248)

      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于人。今秋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二首 (250)

      其一 (250)

      其二 (250)

      北望(252)

      览镜(253)

      梅花绝句二首(其一)(255)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256)

      晚眺(257)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258)

      禹 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 (261)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 (26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 (264)

      落梅二首 (265)

      其一 (265)

      其二 (265)

      稽山农 (266)

      读陶诗 (268)

      溪上作二首(其二) (270)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 戏作长句二首(其二) (271)

      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十首(其二) (272)

      农家叹 (274)

      初夏行平水道中 (275)

      舍北晚眺二首(其一)(276)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四首(其四) (277)

      悲歌行 (278)

      枕上偶成 (281)

      寒夜歌 (282)

      幽居初夏四首(其一)(285)

      陇头水 (286)

      书愤二首(其一) (288)

      暮春(290)

      三山杜门作歌五首(其一) (291)

      沈园二首 (293)

      其一 (293)

      其二 (293)

      北望感怀 (294)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其三) (296)

      春日六首(其五) (297)

      东村(298)

      燕....(299)

      十月二十八日夜风雨大作 (300)

      追感往事五首(选三)(302)

      其一 (302)

      其四 (302)

      其五 (302)

      柳桥晚眺 (305)

      不寐 (306)

      梅花绝句六首(其三) (308)

      秋思三首(其一) (309)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310)

      稽山行 (313)

      山村经行因施药五首(其四) (317)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 (318)

      其一 (318)

      其二 (319)

      春游四首(其四) (320)

      感事六言八首(其二)(321)

      示子遹 (323)

      春日杂兴十二首(其四) (325)

      夏日六言四首(其三) (326)

      文章(327)

      示儿(329)

      南唐书

      宋齐丘传论(节录) (331)

      常梦锡传 (333)

      老学庵笔记

      毛德昭 (340)

      家世旧闻

      蔡京既为相 (342)

      放翁逸稿

      南园记 (347)

      主要参考文献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