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议动态
 
 
 
 
 
 
 

 

☉会议论文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修复概况


    
杜伟生

    

内容提要:本文对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修复组2003年完成的西夏文献修复工程进行了回顾。此次西夏文献的修复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1 慎重制定修复原则和修复方案、2 专家参与整个修复过程、3 对用纸进行了分析、4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修复档案、5 促进了西夏文献的研究等等。
    在此次修复工作中,第一次针对修复全过程中制作了修复档案,并通过管理系统对档案数据实施管理,为以后的修复工作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西夏文献 古籍修复 古籍保护 古纸纤维 修复档案

    西夏是我国中古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王朝,历时190年(1038—1227)。但有关西夏的史料传世不多。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境内收藏西夏文献数量最多的单位。2003年,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为促进西夏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西夏文献资源库供学者和大众使用,同时为保护馆藏珍贵古籍,对馆藏西夏文献也进行了全面修复。2004年初,西夏文献修复工作结束并通过验收。
回顾西夏文献的修复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慎重制定修复原则和修复方案

    馆藏西夏文献修复之前,我们先对西夏文献的破损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馆藏西夏文献的破损情况是比较严重的。馆藏西夏文献装帧均为经折装形式,绝大多数折口已经断裂。许多经卷上留有水渍、霉斑,有些还粘有厚厚的污垢。由于过度磨损,有的书叶纸张已呈棉絮状,急需进行抢救性修复。2002年底,善本特藏部呈文申请对馆藏西夏文献进行修复,很快就得到馆领导的批准。2003年初,西夏文献修复工作正式开始。
由于修复人员都不认识西夏文,且破损散开的西夏文献为数不少,不认识其中的文字,以致难以确定文字的顺序,修复工作难以起步。为此,善本特藏部组织召开了西夏文献修复工作预备会议,会议决定特邀西夏学者史金波先生先对西夏文献进行整理,然后再进行修复。在大规模修复工作开始前,先试验性地修复一至两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

    1.1 西夏文献修复原则

    1.1.1“整旧如旧”是西夏文献修复工作的指导原则。即尽可能保持西夏文献原貌。
    1.1.2“最少干预”的原则,即尽量少的在西夏文献上添加修补材料,避免过度修复造成的保护性破坏,在西夏文献上尽量保留所有的研究信息。
    1.1.3“可逆性”原则,即要求修复措施是可逆的,可重复的。如有必要,随时可以更换修复材料。
    1.1.4“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即修复材料的颜色与原始文件必须有一定的色差,以避免因修复而干扰原始文件固有的信息。

    1.2 西夏文献修复方案

    1.2.1所有西夏文献的修复均采用局部修补法进行修补,不采取通卷托裱的方法。
    1.2.2对于前人通卷托裱的、且背面托纸里面书写有文字的书册采取在原位揭开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保持了原状又可以使人看到托裱纸张里面的文字内容。
    1.2.3针对西夏文献封面中带有文字的裱纸和书叶背面的写有文字的补纸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此方法既要达到揭示隐藏文字资料的目的,又不能改变文献的原貌。
    1.2.3.1将书皮纸板揭开,分别修补好后,按残片编号、装订成册。
    1.2.3.2将书皮纸板中的写有文字的纸张揭开扫描,然后将其复位。
    1.2.4书皮用料不强求用料的统一。以册为单位,先对原有材料进行分析检测,确定材料的成分后再配制。封面所用的颜色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色。
    1.2.5对于抄写的书册,应以保护文字为准则,书叶在左右折叠时避开文字,这样虽然书册的外观不够美观,但保护了文字。

    1.3 西夏文献修复细则

    1.3.1所有需修复的西夏文献均采用局部修补法进行修补,坚决摒弃传统通卷托裱的方法。
    1.3.2前人用有文字 的纸作为托纸托裱过的西夏文献,托纸在原位揭开,拍照之后归位。这样做既保持了原状,又可以向专家学者提供托裱纸张里面的文献内容。
    1.3.3对封皮纸板中写有文字的裱糊纸,则采取了两种处理方法。第一是将部分的书册封皮纸板揭开,修补好后分别地编号,按残片装订成册。第二是将纸板中的有文字的纸张揭开扫描,然后将其复位。
    1.3.4封面用料的选用以每种经书大多数书册的封面用料为准,不强求封面用料的统一。封面所用的颜色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色。
    1.3.5对于部分从卷轴装改装为经折装的西夏文献,其书叶折叠不整齐。此次仍保持原样不动。

    2 .专家参与整个修复过程

    和以前的修复工作相比,西夏文献的修复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专家参与了整个修复过程。这在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修复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在西夏文献修复工作前,我们先将西夏文献逐叶、逐册扫描,然后请史金波先生按类整理。整理好几册,就修复几册。从修复方案的制定,到修复用纸的选择以及残片的处理方式,史先生都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西夏文献修复工作实践证明,专家参与文献修复的这种形式非常值得发扬,这对于保证修复质量,帮助修复人员认识文物价值,理解文物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对用纸进行了分析
    做好文献修复工作,首先要选好修复材料,这直接关系到文献修复工作的质量。以往我们选择修复材料,主要依靠眼看和手摸,靠感觉、靠修复人员个人的经验来选择。这些经验虽然非常重要,但远远是不够的,总有一定的局限。因为每个人对纸的认知程度都不一样,各人的经验往往直接影响到对纸张原材料种类 的判断。因此,还应有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支持,用科学的手段来分析、判断修复材料的种类,从而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为此,我们特配备了显微镜和纸张纤维分析系统,对西夏文献用纸进行分析。
    在修复工作开始以前,提取了西夏文献的纸样。取样一般取自脱落的纸张残渣或两张书叶重叠处的余边。前人已经整卷托裱的西夏文献,由于纸张纤维信息已被干扰,没有取样。

    据学者研究,西夏印书多为麻纸。1966年全苏苏联制浆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对俄藏西夏文献10个纸样进行检验,结论是西夏用纸的原料都是亚麻、大麻和碎棉布。1996年8月,古纸专家潘吉星先生对宁夏拜寺沟方塔西夏文献的18个纸样进行鉴定,认为所有纸样全是麻纸。
    1997年6月,在西夏文献中发现了皮纸。造纸专家王菊华先生对1992年发现于宁夏贺兰县的7个西夏文献的纸样进行分析,发现西夏文献用纸原料除了麻、棉纤维以外,还有植物韧皮纤维。
    此次西夏用纸分析的最大成果,是在西夏文献用纸中发现了竹纸。但以西夏地方物产来说,也只能生产麻纸和皮纸,不可能生产竹纸,因为在西夏地区没有竹类植物资源。所以,在西夏文献中出现的竹纸,只能来自当时的宋朝统治地区。西夏文献用纸中竹纸的发现,为研究西夏和宋朝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

    4.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修复档案

    200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修复组建立起用计算机管理的修复档案系统“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西夏文献的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都输入该系统之中。其中包括书目数据;文献外观描述;破损位置、破损原因;修复历史、修复方式的选择;修复责任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输入系统的所有数据,都可作为检索点进行检索,目前,在“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中已经设有100多个检索点,可以查询西夏文献修复的所有过程和细节。其中,文献修复前外观、破损的特征和位置、破损程度等均制作有影像数据,可以从数据库调出查阅,绝大多数西夏文献都有了纸张纤维图片。为今后的修复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研究信息。

    5.促进了西夏文献的研究

    5.1竹纸的发现印证了研究人员关于部分西夏文献的印制地区为杭州的推测。
    西夏文献传世数量有限,其中有关造纸的资料记载就更是凤毛麟角。据记载,西夏官方机构中有“纸工院”的设置,当为专业造纸部门。在西夏后期汉文写本《杂字》“器用物部”中,记载西夏当时的纸有“表纸、大纸 、小纸、三抄、连抄、小抄、银碗、纸马、折四、折五、匙箸、金纸、银纸、蜡纸、京纸”等十几种,但没有关于竹纸的记载。西夏辞书《文海》在解释纸时说:“此者白净麻布树皮等造纸也。”也没有说到使用竹类纤维造纸。这些都说明,西夏统治地区由于没有竹类植物资源,是不可能制造出竹纸来的。有学者对馆藏西夏文献的版本情况进行过研究,推测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宋时的杭州地区印制的。此次在西夏文献中发现竹纸,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部分西夏文文献印制于宋代统治地区的历史事实。

    5.2发现一批新文献。
    在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在部分西夏文献的封皮(书皮)里,有不少纸片上都有字。将裱糊在一起的封衣纸板揭开以后,发现一批书写或刻印的西夏文字和汉文文字。这部分汉文文献残片121张,其中有佛教文献《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序》、道教经典《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等。这些汉文文献均为明代刊写,这为确认部分西夏文献的刊刻年代提供了佐证,但这些汉文文献是当时修补西夏文献时被粘贴在封皮纸板内部,还是在印制这批西夏文献时作为封皮纸板使用的,还有待于继续对馆藏西夏文献做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相应的结论。
    此外,这批文献中还有一些佛教活动中应用的仪式文书,多是藏外佛教文献,对研究明代西北地区的民间佛教具有重要意义。

    6.结语

    西夏文献修复工作从调研、论证到修复完毕,历时近一年。经过努力,馆藏120余册西夏文献已经全部修复完毕。通过这次修复工作,使我们对传统修复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多年来,古籍修复人员依靠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修复了无数的古籍,使破损的古籍获得新生。而这些技术和经验依靠历代修复人员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使传统古籍修复工作充满了浓重的经验色彩。现在,在图书保护科学理论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古籍修复技术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当代图书保护理念和科技成果,发展壮大。

200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