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书籍世界是人与书互动的人文世界,古籍善本是古代书籍与现代学术沟通的桥梁。本书基于古籍善本之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追踪学术发展,通过对作为古籍中特殊类型的巾箱本、曾经流行的宋代纂图互注本、曾经引领风潮的明代《文公先生资治通鉴纲目》、作为一代典章的明代《宪纲事类》、作为礼物来传承的清抄本《诗说》、几代人刊刻的《水东日记》和作为古籍善本之学经典的《道藏源流考》等若干个案的深入讨论,试图勾勒出传统书籍世界和当代善本研究的多样图景。以传承至今的书籍和书籍传承的脉络为依据,以历史的古籍和古籍的历史为旨趣的古籍善本研究,将古籍视为历史的文化遗存和文化的历史展开,通过对书籍世界诸个体细节、样貌、特点和故事的考掘,尝试建构一种具有思想价值和古典学意义的书籍世界文化景观。
目 录
导论 古籍版本学的回顾与瞻望
第一章 见余轴有遗弦:巾箱与巾箱本考
一、问题的提出
二、头巾箱中
三、藏诸巾箱
四、袖珍秘笈
五、细书小本
六、何谓巾箱
七、近出小本
小结
第二章 大道曾经流行:北宋道书经藏的编刊
一、问题的提出
二、明代道藏之刻本及其启示
三、北宋道书生产与道藏初编初刻
四、张君房与修道藏事之谜题
小结
第三章 旧时纂注歌罢:纂图互注本
一、版本的常识
二、价值的重估
三、鉴定的疑惑
四、争议的焦点
五、不同的声音
小结
第四章 遗钿没斜径迷:《文公先生资治通鉴纲目》
一、通鉴纲目传本
二、前贤著录疑问
三、刊刻者刘宽或刘宽裕
四、编辑者建安京兆刘剡
五、令名将终不朽
六、赞助人建阳令张光启
小结
第五章 匆匆过却清明:《宪纲事类》 旧事
一、合刻文献的历史困惑
二、嘉靖本《宪纲事类》
三、弘治本《宪纲事类》
四、古今官制一大变局
五、诸司职掌与宪纲事
六、洪武永乐以来祖宗所定
七、遵《宪纲》备细申明来
八、照式翻刊给发
九、《宪臣箴》《分司箴》
小结
第六章 须叫镂花拔柳:刘克《诗说》抄本
一、少数的例外:知“书名”与知“书籍”
二、书之遇不遇:南图藏丁丙旧藏本
三、精钞的秘帙:国图藏清张氏小琅嬛福地抄本
四、鉴藏的秘笈:台馆藏清张氏小琅嬛福地抄本
五、士礼居旧本:平馆藏清乾隆间抄本
六、得书费辛苦:平馆藏蒋维基旧藏本
七、宛委有别藏:台湾故宫藏阮元抄本
八、修竹吾庐藏:台馆藏清抄本
小结
第七章 揽流光系扶桑:叶盛《水东日记》
一、书目著录:分类的困惑
二、提要书志:版刻的认识
三、善本调查:现存的版本
四、编纂初刻:孰刻第一版
五、家族传承:叶氏谋刊事
六、观风望气:活字本疑云
七、细读慎思:叶盛书籍观
小结
第八章 传佳话续斯脉:陈国符《道藏源流考》
一、结缘的情形
二、特出的副业
三、全藏之研讨
四、扎实地读书
五、道经的分期
六、道藏之刊本
尾声 古籍善本
参考文献
致 谢
致 谢
本书是我个人关于古籍善本之学的第三部著作,也是在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的第三部作品。首先,我要向花木兰文化杜洁祥先生和杨嘉乐先生,以及诸位编辑致以诚挚的谢意。花木兰文化,让我和我的不少工作同仁、学术同道和友朋得到了个人作品出版的机会,让我们的文字有了纸质版交流的可能。越来越多的学人关注、了解、支持花木兰文化,也共同见证了花木兰文化在现代学术出版上的成长。
其次,要感谢本书写作中支持我的诸位前辈、同仁和学友。本书各章撰写过程中得到了鲍国强先生、陈红彦先生、陈锦春博士、陈雷先生、陈为先生、陈先行先生、陈云豪博士、崔凯华博士、樊长远博士、冯先思博士、何建明教授、李致忠先生、李开升博士、林璜先生、林世田先生、林振岳博士、刘波研究馆员、刘明研究馆员、刘鹏研究馆员、柳森研究馆员、马学良博士、南江涛博士、饶益波博士、石计生教授、石祥研究员、宋凯先生、王红蕾研究馆员、王强先生、向浩源博士、姚文昌博士、尹汉超先生、张玉亮先生、张志清研究馆员、赵爱学研究馆员、赵晶教授、赵前研究馆员、赵文友博士、庄秀芬研究馆员、郑小悠博士等人的帮助。部分章节曾与诸位先生多次交流讨论,得到了他们无私智力支持。
本书是我近几年围绕古籍善本所进行的一点初步的问学探索。今汇于一册,作为一段学问生涯的总结。2007年以来,我一直在古籍和古籍保护这个行当工作,在职业之余也尝试做一点学术的探索。在我看来,由古籍善本所构成的书籍世界,是历史文化的遗存,也是人文精神的寄托,更是学术探索的依据。
百年来,古籍从被弃置到被关注,有一个曲折反覆的过程。关于古籍的抢救、整理和研究,从整理国故运动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无论是运动,还是计划,几代古籍人在这个领域中付出了他们的心血,贡献了他们的智慧,除了工作的记录和成绩之外,还留下了丰硕的研究论著,形成了若干截然不同的学术取径,古籍善本之学成为可能,深耕细作也成为必须。
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古籍被数字化,古籍善本之学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由于古籍的体量大,种类多,其所涵盖的内容之多,涉及的学术领域之宽,前代学人理想的那种穷尽式的调查与研究已不再现实。在收藏鉴赏、典藏守护、日常阅读之外,围绕一类或者一种古籍展开更深入细致的考订、辨析成为必要;个案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性的思考成为可能。
古籍善本之学,无非是要将它们的故事以某种叙事形式表达出来。书籍世界的叙事和其他的叙事一样,最终都将是人的故事。只不过书籍世界中,人的故事以书籍为背景展开。古籍于历史而言,是旧的过去式的;对我而言,则是新的进行时的,也是将来时的。未来,我还将继续在这个领域里前行。《诗》云:“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遨游在这浩瀚的书籍世界之中,无论是寻常之鲤,还是珍稀之鲔,沉潜即有所获。
最后,本书书名出自陶诗《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朝为灌园,夕偃蓬庐。”陶渊明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栖居之地,唯有在书籍世界中才能实现。陶诗多用经典,这里的“衡门”出自《诗经·衡门》篇:“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毛公说横木为门,是浅陋之所,自有诱人之处。若愿谨自守,志之所之,亦未尝不可。而按照《韩诗外传》的说法,衡门之下有另外一重意涵:子夏读完《诗经》后和他的老师孔子有交流。孔子问,既然读完了,哪个地方是他觉得最有意义的?子夏说,《诗经》包含各种故事,有大义,有人生,他又引用《衡门》篇,表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他的感触。孔子说,你这样读《诗经》算是入门了。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只是表面的工夫是不行的:“孔子曰:窥其门,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难也。丘尝悉心尽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见其里,未谓精微者也。”在书籍世界里,恰如前人论《诗》之说,故事不是唯一的,不能不勉力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