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语》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集合,其核心是“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本义是爱人,视人如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数千年来,由个人修身的“仁”,推及治国平天下的“仁政”,这种精神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使中华文化崇尚亲和友善,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和平共处,交流互鉴,不断融合发展。《论语》含有大量修身、治国的理念,其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为政以德”等等,千百年来不断被传诵和实践。 |
|
 |
|
|
|
|
|
|
《资治通鉴》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成书,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有本名。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被誉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经典史书。龚自珍曾说“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的文化认同作用不容小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知荣辱、观成败、鉴兴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