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 宁波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宁波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内容简介:
  •   主要内容:

      本书系宁波市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馆藏汉文古籍数据5300余条。凡宣统三年以前的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等,皆在收录之列。著录项目有普查编号、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内容。本目录后附书名笔画索引。

      本书目录:

      《宁波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编委会1

      《宁波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前言1

      330000-1703-0000001至0007210(古籍普查登记编号。中有空号,系原缺号及民国线装书等文献,本书不载)1

      书名笔画字头索引335

      书名笔画索引347

      本书序言:

      宁波素有“书香之城”美誉,藏书文化底藴深厚,历史悠久。自宋以来涌现出了许多藏书楼,著名的有宋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沚,明丰坊的万卷楼、范钦的天一阁,清卢址的抱经楼和民国时期冯贞群的伏跗室等,他们保存了大量的中华文献,为保护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作为宁波市的公共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亦以保存乡邦文献、四部典藏为己任,庋藏了相当数量的古籍,以供读者阅览和研究之用。

      宁波市图书馆的现有古籍可溯源至19世纪末薛福成设立的崇实书院藏书。这些书籍后经吴引孙等人的发展补充,于1913年同宁波教育会藏书一起被移藏至公共藏书楼“薛楼”之中。1927年宁波市市立图书馆成立时,时任馆长张汝钊将“薛楼”旧藏依四部分类,整理开放藏书1.5万余册。其后,历经了与鄞县县立图书馆的合并补充、战争年代的散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教局的划拨、“文革”时的部分外迁、“文革”后的回归,至1989年宁波市图书馆古籍阅览室成立,馆藏古籍才得以稳定。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有《鄞县县立图书馆书目》《浙江鄞县县立图书馆图书目录》《浙江鄞县县立图书馆图书目录补编第一集》等书的出版,但这些书都未对古籍进行单独编目,1989年古籍阅览室成立时,也仅就其中大部分古籍进行了简单编目,所以一直以来,馆藏古籍并无一份完整、准确的书目。

      2007年开启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给宁波市图书馆的古籍清点整理工作提供了契机。2009年,宁波市图书馆启动古籍普查工作,经过前期试点、人员队伍建设和后期全面铺开,至2015年7月,完成了所有古籍及民国传统装帧文献的著录、核库工作,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录入数据7189条,合计书籍76440册,其中汉文古籍5345条,共计60881册。

      本目录即是将普查中登记录入的5345条汉文古籍书目数据汇编整理成册,所收古籍多为清乾隆以后的刊刻印本,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藏本,如已入选《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的11部古籍,这些古籍或存世极少,或为未刊的稿、抄本,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如清抄本《[同治]象山县志》,现存仅两部,且本馆藏本是该志现存的最早版本;再如稿本《结一庐书目》,相比叶德辉刊印的通行本和国内其他图书馆的藏本,此本版式、内容皆不同,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就文献类型而言,本目录包含有较多的地方文献。不仅有不少宁波籍人士所撰写、内容有关于宁波、刊刻于宁波的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宁波的历史、文化概貌;也有一些宁波本地藏书家的旧藏,如冯云濠、徐时栋、张美翊、张琴等人的藏书。这些书籍和书中钤印、题跋等是研究宁波文化史的重要史料,也反映了宁波自古以来重视藏书的优良传统。

      总的来说,本目录的编制是宁波市图书馆开展古籍保护、研究和利用的基础。不仅摸清了本馆古籍的存藏情况,也为今后宁波市图书馆的古籍原生态保护和古籍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切实的依据。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目录的出版,向社会展示宁波市图书馆的古籍保护成果,同时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查询工具,以利于今后更好地保存、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此,感谢浙江图书馆专家和兄弟馆同仁在专业技术上的鼎力帮助,感谢各级领导在普查和编撰工作中的全力支持,尤其是要感谢参与过本馆古籍普查的每一位成员,正是大家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才使本书目得以如期出版。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因编者能力有限以及古籍普查工作量较大,本目录中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宁波市图书馆

      2017年6月

    ©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