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一册)

-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一册)
- 内容简介: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回、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早在西汉时期,广西就是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传统。广西地区留存的古籍,集中反映了这一古老而又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是广西主要的古籍收藏机构,其前身是创建于1931年的广西省立第二图书馆。80多年来,一代代馆员前赴后继,为搜集、整理和保护珍贵典籍呕心沥血:建馆之初,曾拨出专门经费在海内外征集广西地方古籍;抗战时期,老一辈图书馆人冒着生命危险,两次将馆藏珍贵文献转移至百色等地;1954年复馆之后,又克服重重困难不遗余力地四处寻访、搜罗,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馆藏体系, 并基本完成了馆藏古籍的编目……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充分发挥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的职能,积极策划、组织各收藏单位开展古籍保护工作。2011年启动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后,其率先加快普查工作力度,从馆内各部门先后抽调7名馆员投入普查,历时两年,终于在2013年完成了馆藏汉文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2016年,又用时近半年,经过认真核对、反复修订,终于完成了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编纂工作。
这是一次规模大、范围广的普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摸清了“家底”,理清了源流。过去对于馆藏古籍的数量、来源,都只能说个大概,特别是缺乏量化的统计和分析。经过此次普查登记,不仅对各时期的馆藏古籍能够进行精确的统计分析,而且通过对钤印、批校题跋的著录和分析,对藏书来源、递藏源流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进一步厘清了馆藏古籍的版本,也新发现了不少稀见或有珍贵价值的文献。在这次普查中,借助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和网络,系统地对馆藏古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版本鉴别,大量原来著录不清的古籍版本得以明晰。特别是在普通古籍库中,不仅发现了《使韩笔记一卷》(清稿本)等珍稀文献,还发现了罗尔纲等诸多地方人士的藏书,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馆藏特色体系。
第三,锻造了一支团结而且特别能战斗的人才队伍。7名普查员的年龄跨老中青三代,他们有的从事古籍、编目、文献开发工作多年,有的刚进图书馆不久;有的专业出身经历多次古籍培训,有的却从一张白纸开始……大家边摸索边实践,有问题就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古籍库粉尘比较大,普查登记时间紧任务重,但大家都不计代价、毫无怨言,面对提书、著录、上架等繁重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用生命践行着新时代图书馆员的责任。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通过对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存卷、行款、批校题跋等项目的著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收藏的4776部汉文古籍首次进行了系统、全面揭示,彰显着浓郁的特色:
一是所藏古籍版刻风格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刻书地主要集中在江浙、两湖、两广和福建。特别是两广的刻本,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是内容全面,其中方志、佛教古籍的收藏极具特点。馆藏古籍涵盖经、史、子、集等各类,内容广泛,尤以史部为最,清康熙间编印的《陇州志八卷首一卷》《海丰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庐山志十五卷》等都是当地存世最早的方志。馆藏佛教古籍百余部近千册,明刻《妙法莲华經一卷》、明天启刻《楞严经证疏广解十卷》是佛教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版本;明万历至清乾隆间刊刻的《径山藏》所收录的经书中,不少品种稀有,且刻印的时间都比较早,尤为珍贵。
三是突显广西特色,特别是地方名士的藏书、著述颇丰。王鹏运、龙启瑞、陈宏谋、郑献甫、張鹏展、蒋冕、封祝唐、苏时学、钟毓奇等一大批明清时期祖籍或客籍广西的人士著述和广西地方史志典籍,系统地反映了明清以来广西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构成了馆藏古籍的核心体系。
本书的出版,将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文献的收藏情况,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广西整体的古籍保护、整理与研究水平,是广西古籍保护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