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技术
保护技术
古保论坛│哪些现代防虫杀虫法是有害的——“与虫对话”(十二)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6-11-15
作者: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刘家真
编辑:赵洪雅

  防虫、杀虫的方法是随科学技术发展而进步的。在《评说传统的驱虫、防虫法》中,我们介绍了古人采用的传统方法,这一期,让我们看看现代的方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吧~

  防虫、杀虫的方法也是随科学技术发展而进步的。例如,从利用香樟木防虫,发展到从香樟木中提取昆虫驱避剂,制成天然樟脑精;随着香樟木越来越少,人们对驱虫药的需求量增大,发明了人工合成的樟脑丸。为了加强驱虫药的驱虫能力,人们索性用驱赶能力更强的对二氯苯制成驱虫药品——防虫防霉片。

以上所有驱虫药均属于化学制品

  从古代所采用的潢纸、红丹纸等杀虫方法,发展成用化学药品(如六六粉等)铺在有害虫出没处,或是将它们(如滴滴涕、敌敌畏等)喷洒在柜架、墙壁裂缝,将虫子消灭在“吃书的途中”或“家”中。

  但对于一辈子生活在书中的蠹虫,这些化学药品显然无能为力。于是更厉害的杀虫方法——熏蒸法发明了,它利用化学品在密闭环境中可能渗透入虫体或被害虫吸入的特点,更为主动地杀死害虫,较好地解决了书中蠹虫的杀灭问题。

  尽管化学法可以较好地杀灭害虫,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现今提倡尽量减少使用化学法(请详见下期内容:化学品防虫杀虫为什么不能是首选?),而提倡非化学法,即不采用化学品而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虫霉,例如采用高温、辐射、微波、冷冻与缺氧等方式防治害虫,即物理杀虫法。

曾经或正在使用的物理杀虫法

  物理杀虫法最大的优势是不使用化学品。但不用化学品并非零风险,有些方法同样对人与藏品有害。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一些尚未完全证明成功或有争议的非化学杀虫方法有辐射杀虫灭菌法、远红外线辐射杀虫发及微波杀虫法。比较成功的非化学防治法是冷冻杀虫法与低氧杀虫法,这些被认为安全可靠的非化学法并非零风险,若不掌握其特点或基本要求,同样会伤害藏品,或达不到虫霉防治的目的。

  1 辐射杀虫灭菌法

  辐射杀虫灭菌是利用γ射线、伦琴射线或电子辐射等短波长高能量射线,破坏霉菌和细菌的酶活性,或是摧毁昆虫体内细胞,使之不育或直接杀灭。

  辐射杀虫灭菌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整箱整柜的直接杀虫灭菌,且不论其载体是何种材质,方法极为便捷,且杀灭彻底。但其最大的问题是,在辐照过程中,藏品的分子结构同样受到破坏,其被破坏的程度取决于该载体所吸收的射线剂量。但不同害虫的最小致死量至今还是未知的,它会随气候条件和被处理材料的性质而变化。最重要的是,研究已经表明,γ辐射可以激发氧化并导致纤维素分子链断裂,这对纸质材料会有严重影响,并具有累计破坏后果。因此,不推荐采用辐射杀虫法。

  2 远红外线辐射法

  远红外线辐照与微波都是利用其产生的高温使虫体的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除虫效果,这两种方法在我国纸质藏品与丝绸文物的杀虫方面均有应用。

  远红外辐照杀虫的一般辐照温度在60℃左右,但大多数昆虫在此温度下至少1小时才会死亡。但是,高温可以加速纸张的老化与氧化,使纸张变脆或损坏。在整个处置过程中,藏品均受到高温的影响,时间一长,纸张、织物及其色彩均会发生破坏性变化。

  3 微波杀虫法

  微波辐射与远红外线辐射的热效应不同,含水分或含脂肪的物体(如害虫、霉菌等生物)能大量吸收微波并转化为热能,而纸张、丝绸与字迹材料(染料与颜料等)含水量比生物体少得多,吸收微波的量有限。若控制得当,当虫体与菌体已经达到高温时,纸张或丝绸的温度较低,受高温损伤的可能性较小。有资料介绍,微波杀虫的速度也比远红外辐射快,在微波温度50~70℃的状态下,杀灭花斑皮蠹等害虫仅需要20~140秒。

  鉴于微波杀虫灭菌的高效与易于操作,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都有过将其用于纸质文献杀虫灭菌的经历。起初对其风险的认识仅停留在避免处理过程中有金属物存在,以及不得使用微波分布不均匀的家用微波炉等。我国还曾经生产过图书档案杀虫灭菌的专用微波炉,以连续成批处理大量受害的纸质藏品。

  但随着微波在纸质文献杀虫应用中问题的凸显,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完善,人们发现纸质文献用微波杀虫灭菌存在以下风险:微波的穿透力有限,可能无法穿透厚厚的书籍。微波的杀虫效果与昆虫的类型、微波的强度和波长相关。而普通微波炉的波长与微波强度是变化的,因此很难确定最佳的杀虫时长与温度。利用微波杀虫的主要争论在于被处理的藏品是否有被损坏的风险。例如,可能使书页、封面烧焦,钉书钉等金属附件可引起电弧,粘合剂可能软化而造成某些书籍装订的解体。鉴于此,不推荐使用该方法对纸质文献进行杀虫与灭菌。

更多实用知识,可详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刘家真著《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