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善本,保护的不仅是遗产,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今天是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在昨天的国家图书馆 2006 年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国家图书馆研究员丁瑜对记者透露,我国 1951 年到 2004 年分三批斥巨资从海外购回善本,周恩来总理参与了两次。
■亲历者丁瑜曾送宋刻本《荀子》给总理过目
“我国曾经三次斥巨资从海外购回善本。”作为第二批善本的亲历者,丁瑜老人对半个世纪前的往事记得非常清楚:“那次都是从金融资本家陈清华手里买回来的,他在解放前移居香港,当时他挑选了最好的一批书带到香港,包括许多宋元金本。不久传出他有善本出售,不少国外人士争相购买,香港《大公报》一记者把此事告诉了内地。国图(原北京图书馆)和国家文物局闻讯后联名打报告,经周总理批示, 1965 年 11 月,我国用 25 万元人民币、外加 25 万元港币的高价,购得了 18 种善本和 7 种碑帖。
“有种说法称,这笔钱是那年全国大学生一年的口粮。为了不出意外,秘密押运善本的人没坐飞机,而是经由广州转火车,我们一行 5 人到北京站把善本接到国图———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塑料箱子,里面的书都用陈家的绸衣裹着。开箱时身边就三人,但防虫防蛀的樟木夹板和加工木匣子的工人都已在一旁候着了,小书房也已备好。”
这批包括善本和碑帖,其中有宋刻本《荀子》、元刻本《梦溪笔谈》、明刻本《尔雅》、清初影宋抄本《汉书》;北宋拓本《神策军碑》、宋元拓本《蜀石经》等。“后来周总理要看 12 册的《荀子》,我还给亲自送了过去。”丁瑜说。
■新中国成立 50 余年,我国三度斥巨资从海外购回善本,周总理参与了前两回
“三批到海外买善本,就 2004 年那一次周总理没能参与。”据介绍,第一批是 1951 年,从海外购得包括《四库全书》在内的 83 种善本; 1965 年 11 月是第二批,买回 25 种;第三批是 2004 年 11 月,买回 23 种善本及 1 卷画轴。
“此次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中,展出的《四库全书》、《神策军碑》、《绛帖》都是前两批从海外购得的善本。可以说,前两批从海外购回的善本为‘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提供了相当数量的重要底本。”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告诉记者, 2002 年,作为“古籍再生性保护的典范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斥资亿元,对唐宋金元近 775 种珍稀古籍进行复制,以解决古籍藏用之间的矛盾;目前已完成再造 550 余种, 100 余套再造善本已经进入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