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即图章、印信,是玺、印、章、记等之统称。其源头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玺书”之记载,《周礼》亦曰“货贿用玺节”,郑玄谓“玺节”即印章。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更是出土了大量的战国玺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玺印的使用已较为普遍。但当时玺印主要是钤于封泥之上,作为递送文书或封存财物时的封口之用。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将印章蘸上印色,盖于纸面或绢面,玺印的用途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国家图书馆藏有北魏延昌二年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卷,尾部题记上钤有墨印,是现知最早的中国纸本古籍上的钤印。宋元时期,私印的范围扩大,进入篆刻艺术时代,印章被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和创作。明清时期,学者对印章的艺术价值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治印流派方面,出现了吴门派、皖派、浙派三大派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