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首页 > 居延汉简

我国近代西北地区简牍的发现肇始于十九世纪末外国探险家的盗掘,以斯坦因所获汉晋简牍为代表。一九三〇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居延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发现一万余枚汉简,内容与数量远超之前的发现,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是为第一批居延汉简。此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又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六年(第二批)、一九九九年至二〇〇二年(第三批)在居延地区进行科学发掘。迄今总共发现了三批居延汉简,内容大多数为汉代边塞屯戍文书。
早在二十世纪初,罗振玉与王国维合撰的简牍学开山之作《流沙坠简》一书中,即已实践“二重证据法”,利用出土简牍材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研究历史文化。而随着居延汉简的大批出土与整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推动了简牍学的发展,并为汉代历史、考古的研究开拓了空前广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