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五位评委对获奖作品写的都是推荐语,而我对《爱的历史》写的却是说明——这并不意味着我对此书不认同。事实上我觉得,此书很能体现西方社会学家们对人类种种现象执着的思考与叩问精神。而我对此是心怀敬意的。
但它的确不是我所希望的那类关于“爱”的历史之书。
我所希望的是关于“仁者爱人”及其方“博爱”观的史性书籍。
而《爱的历史》却主要论述的是两性之爱问题。它强调爱绝对是有条件的
——这也基本上是古往今来两性之爱的真相。
一本书告诉我们一种基本上是那样的真相,便有值得一阅的价值。
事实是——六位终评评委面对40多部作品,要从中选出五部;大家又一致认为,在我们推荐的五部书中,最好能有一部是关于人类普遍情感的书,不论是中国作者的书还是外国作者的书。
《爱的历史》是40多部作品中唯一一部比较符合大家愿望的书。
于是它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五部终评作品。
我给读者们的建议是,万勿这样来看待此书——谁不知道世上十之八九的男女之爱是有条件的啊(条件更应理解为前提;两情相悦、心心相印也是前提),而应换一种思维来看待此书——为什么西方社会学家、哲学家,一再对某些几乎世人皆知的人类现象认认真真地加以分析、研究、引经据典、著书立说?
比如《自私的起源》一书,也是同样态度认真的书。
若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爱的历史》,我相信谁读过后都会有些超越于此书内容的思想收获。何况,此书毕竟也论及了亲情之爱、友爱、人对他者的仁爱。
我在高烧的夜里连拿不稳笔的情况下写出如上文字。倘我的见解浅陋、失偏,还望各方面予以体谅。
书评人:梁晓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