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献

怯卢文文献
  怯卢文是曾经用来书写印度语言的文字之一,从右向左横写。怯卢文主要应用于印度西北部,以犍陀罗地区为中心,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东部。最早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碑铭上见到完全成熟的怯卢文。公元一世纪前后兴起的贵霜王朝使用这种文字作为官方文字。大约三世纪时,怯卢文在其主要流行地消失,但在我国丝路南道,  即在以鄯善、于阗为中心的绿洲王国,怯卢文作为官方文字一直沿用到五世纪。于阗曾铸造怯卢文与汉文合璧的钱币,世称“汉怯二体钱”、“于阗马钱”。十九世纪以来,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疏勒、和田、库车、尼雅、米兰、楼兰及敦煌等地发现千余件书写在木简、皮革、绢帛、纸张、桦树皮上的怯卢文文献,内容多为契券、公文、书信、簿籍等。我馆藏怯卢文文献皆为木牍,共计5块,最初发现自尼雅等地。

焉耆一龟兹文文献
  焉耆-龟兹文是三至九世纪西域操印欧语言的民族所使用的一种文字,用印度婆罗迷字母中亚斜体拼写,从左向右横书。最初发现时命名为吐火罗语。后来将行用于吐鲁番、焉耆一带者定名为焉耆语(吐火罗语A),行用于库车者定名为龟兹语(吐火罗语B)。二者词汇、语法差异不大,一般看作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中国早期翻译印度佛典,部分可能是以焉耆-龟兹语为媒介的。  二十世纪初,一批焉耆-龟兹文文献陆续在新疆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等地被发现,分藏在德、法、英、俄、印、日等国与我国新疆博物馆、国家图书馆。馆藏西域文献中既有纸质文献,也有木质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