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是善于运用典籍记述自己历史的国度,典籍宏富,浩如烟海。
为了介绍中华古籍的文化与知识,引起全社会对古籍的关注,唤起保护古籍的意识,加快制定保护古籍的制度与政策,本馆特别编辑这部图录。我们希望读者在翻开图录的时候,能够充分领略到中华民族古代典籍的丰富多彩,欣赏到古代典籍的写绘、雕刻、印刷、装帧之美。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说“元藏书以宋刻为善。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清人孙从添也说:“南北宋刻本,纸质罗纹不同,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所谓墨香纸润,秀雅古劲,宋刻之妙尽之矣。”(《藏书纪要》)欣赏古籍,热爱古籍,才说得上保护古籍。这是我们编辑这部图录的第一层意思。
古籍不仅是记载知识的书籍,更是一种文物,由于其载体的特殊性质,注定它的生命更加脆弱,更易被侵害。古籍上记载的各种书厄,触目惊心。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种种恶劫,致使古籍百不存一。保护古籍,历代不绝。这也是我们编辑这部图录的第二层意思。我们希望读者在回味古代典籍艺术魅力的时候,特别留意图录选用的每一幅图版的含义。图录力图通过一书一册、一纸一图,让读者体会到古人保护古籍、减少各种伤害、延长古籍寿命的心智。古人保护古籍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总结分析古人的工艺技巧,目的在于提高当今的保护修复技能。
读者在这部图录里还可以了解到许多珍贵古籍特藏品保护修复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古籍的法规制度,将一批当时尚无保护条件的古籍,集中调拨国家图书馆,统一保存保护,致本馆古籍善本数量急剧扩大,形成今日本馆收藏宏富的局面。为保护这些古籍,本馆在日常修复古籍、提供读者使用以外,还特别组织力量抢救修复了《赵城金藏》,并借此培养训练了一批专业修复技术人员,使本馆修复工作始终处在全国的前列。以后又陆续展开修复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馆藏拓片等专藏工程。尽管如此,古籍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一则亟待抢救的古籍数量极大。据初步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部门收藏的古籍有3000多万册,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许多古籍已经处于毁灭的边缘。二则古籍修复受人员素质、修复理念、工艺技术、设备材料诸条件制约,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许多重大问题还需要国家统一计划,统筹安排。三则许多工作需要各馆之间的密切配合,协同力量,发挥优势。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不少经验,今后尚待努力拓展。这也是我们编辑这部图录的第三层意思。我们希望古籍保护与修复事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把古籍抢救与保护提高到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认识。
我们希望,这部图录能够起到唤起大家保护古籍的意识,成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桥梁。